浅谈中医急症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浅谈中医急症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马筱璠

重庆医科大学401331

【摘要】中医急症医学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医籍中都记录有大量急症医学内容,而当今,抢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工程几乎被西医承包,中医急诊屡遭质疑。近年来,在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扶持下,中医急症医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中医工作者,应当以继承为己任,在继承中求创新,积极为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医急症医学;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R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69-01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中医急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近年来,中医被国民视为“慢郎中”,凡遇到突发急性病人,首先想到的是急救力量很强的西医综合性医院,而较少想到把病人送往中医院。其实,纵观中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能够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不仅与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有关,还因为它能够挽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近年来的对多次重大疾病的治疗也已证明,中医不但能治未病、慢性病,在治疗急危重病方面也能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中医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刻思考关于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中医急症医学发展的问题。

1.发展中医急症医学,继承是基础

追溯中医急症学发展的历史长流,从先秦,至明清,到近代,无数中医大家的不断创新为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古代关于急症最早的论述,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急症理论和经验,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中记载的“暴厥”、“煎厥”、“卒厥”,为中医急症学的初步形成打下基石。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创急症辨证论治,该书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核心,对高热、结胸、出血、暴喘、暴吐、暴利、厥逆等疾病,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急症辨证论治规律。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剖腹术”比现代外科手术远远早了几千年。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口对口吹气法,远远早于现代急救医学中的人工呼吸。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记录的葱管导尿法与现代医学的导尿法只是工具不同而已,堪称世界医学之最。金元四大家对中医急症的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刘完素首提“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创辛凉解表、泻火养阴之法;李杲创“甘温除大热”法治疗内伤急症;张从正倡用汗吐下三法治疗急症,推动了中医急诊的发展。明清两代众多医家致力于瘟病学的研究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原有的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进一步完善了温病的诊疗体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医急症学的发展。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急症中风的理论和方法仍是当代治疗中风的指南。如今在临床工作中,麻黄汤、承气类方、银翘散、安宫牛黄丸、生脉饮等治疗急症的有效方剂仍被广泛应用。回顾历史,中医急诊原本就是中医学的一大优势,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今中医急症却陷入如此囹圄之地,令人扼腕叹息,正如当代著名中医大师李可所言:“急症是中医固有的传统,历代不乏‘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世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是中医的奇耻大辱。”

2.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继承与创新重叠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历代中医所积累的关于急症医学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急救方药和急救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出中医急诊的优势,提高急救的临床疗效。我们要坚持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急症实践,这样既能保证疗效,同时又能通过实践反转过来发展中医急症理论,并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的中医诊查与现代检验手段相结合、现代通用性基础治疗与中医特异性疗法相结合,逐步使中医急症医学得到充实、完善。

2.1规范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诊断缺乏客观标准是中医发展的一大阻碍,为此,我们应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取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同。同时还应尝试探索急症辨证论治新体系,采用中西医互补的方法,以中医传统辩证为基础,以现代检验手段为辅助,逐渐建立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化体系,使中医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2.2丰富中药剂型

急症中药的剂型研究是提高中医急救疗效的关键,在研究中应坚持承古出新的原则,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强调药品的高效、速效、安全、可靠,研制出具有组方新、工艺新、标准新的药品及多种给药途径的新剂型,如针剂、片剂、颗粒剂、气雾剂等。

2.3灵活运用抢救手段

急症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情危重,在急救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运用一方一药,或仅仅通过内服药物进行救治很难快速起效,所以,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抢救措施,集各种治法之长,内服与外治相结合,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此外,中医传统的抢救技术应与现代抢救手段相结合,在原有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医急救手段。

近年来,众多中医工作者致力于中医急症医学的研究,中医急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在理论上中医急症辨证论治体系未取得创新性进展,在技术上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手段和现代制剂等,中医急症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振兴中医的大潮中,中医急症医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再创新,就一定能使中医急症不断向前发展,让中医急症医学再次绽放光彩,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侃,蒋可.试论中医急症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4):289-291.

[2]杨荣臣.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医急诊〔J〕.浙江中医杂志,2001,4:175176.

[3]王永炎,景录先.中医急诊医学进展及前景展望〔J〕.中国中医急症,1998,5:198.

[4]陈士奎.促进中医急诊医学及其学科建设不断发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1,10:24.

作者简介:马筱璠(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重庆医科大学,学历:本科,职称:医学学士,毕业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