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杨清华

杨清华(胶州市第十八中学山东青岛266313)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43-02

"教育即生活"是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存在的。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为生活而教,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尊重先行、同诚信相伴、与生活对话。

一、让生活先行

现代心理学认为,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一旦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教育"。所谓"尊重教育",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的意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1."尊重自己",强调"自立"

自尊,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其过程,更是其结果。我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自立的我"、"开放的我"、"能对自己负责的我"的意识,提倡做一个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的"我"。我以"尊重"教育为起点,使教育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学生接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和发展自己。

2."尊重他人",强调"平等"

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承认和尊重。我要求学生做到平等待人、关心助人、善于交往、宽容大度、相互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搭设展开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自我完善。我不做"对错与否"的价值判断,而是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广泛民主的讨论认真思考、自我选择,从而主动、自主地实现人格提升。

3、"尊重社会",强调"规范"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在讲课中,我避免在思品课中讲"大而空"的道理,从情入手,以情感人,以道德情感为中介,沟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4、"尊重自然",强调"和谐"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成就令人赞叹,但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失衡又令人感到悲哀。所以,结合课本知识我把生态道德教育放到一个重要位置,将保护、爱护环境和学生自身文明修养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以一个"开阔的人"的胸襟来关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有一次我上课发现教室走道上有一片纸屑,我走到那片纸屑前刚弯下腰,周围好几位学生便抢着捡起纸屑,我看着同学的举动高兴的说:"这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班同学于是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们师生的道德得以升华。

5、"尊重知识",强调"探究"

探索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世间并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造"。当然,也不是说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获取的是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获取知识。为了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唤起他们的创造欲望,我呵护学生每一点带有想象力的火种,强调在体验中思考,即对身边发生的事用心去发现、琢磨、顿悟。这种体验中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精神和生活空间,加厚了生活的根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同诚信相伴

"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应该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也利于自己。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许多与诚信相悖的事,如商店里卖假货、坑害顾客,有人制造假钞骗取国家钱财,青少年说假话、考试作弊等等。他们认为,诚信过时了,应该有新思想、新观念、新头脑。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让同学们搜集"诚信"格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针对"诚信"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故事。其中讲到宋庆龄,宋庆龄的思想、头脑可谓是新的了,一次她说要去看望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可是那天天气很不正常,狂风交织着倾盆大雨,老师和孩子都认为她不来了。正当人们失望的时候,宋庆龄却出现了。难道说她不怕风雨?难道说她不懂享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他遵循着"诚实守信"原则。我因势利导地指出,正因为诚信,宋庆龄才取得人民的高度评价,因此我们更要选择诚信。

"诚信是金",在现实生活中和工作中要讲究诚信。在初三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这一人生重要选择之际,我觉得教育学生讲诚信更加重要,所以我向同学们出示了两个事例:一个事例,有一个留学德国的高材生毕业后到各大中小公司求职,均通过了各种测试,但是最后全部拒绝了他,其原因在于他的信用记录中曾有3次公交车逃票案记录。还有一个事例,一个公司到一个职业学校招聘,应聘者要必答这样一个问题"以客户为中心"你怎么理解?面试逐个进行,前面的学生回答的都不太完美,主考官把正确答案一一告诉了他们。面试又继续进行,标准答案走漏了风声,后来一位学生回答的比较好,主考官问他从哪儿知道这些的,这位同学羞涩地说是听同学说的,主考官望着这位同学,笑着大声说:"恭喜你!你靠诚实顺利闯过了初试第一关"。过后主考官说;我对学生提问,回答得好坏都无关紧要,关键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观察其人品是否诚实可信,因为每个企业都有他的企业机密,企业需要每名职工都忠诚可靠。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招聘最注重的就是人品。由此我们师生讨论达成共识----没有诚信,就没有生存空间!诚信是立足立业之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一颗诚实守信的心去面对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的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情操得以陶冶,品德得以升华。我相信,学生定会撒播诚信的种子并收获美丽的人生。

三、与生活对话

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强调用脑去想、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与生活对话。

1.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微机室、工厂和社区。在讲海峡两岸关系时,我带学生到微机室,在网上查阅香港、澳门回归后的成就,查阅台湾"公投"、"三通"两会等相关新闻评论,让学生更具体真切的了解两岸关系。在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社会制度优越性时,为避免课堂上空洞说教,带学生去参观我们的工业园、新城区、敬老院,让他们耳闻目睹、切实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开放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涉猎其他科学学习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到其他学科串门。例如,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奥运的分析说明题,要求学生联系北京申奥的三大主题,运用所学历史、地理、生物、思品知识回答相关题目。我还将社会热点问题和最新学术成果融入教材,到生活中去学习、去体验,用生活解读和欣赏教材,让课本知识库和生活知识库结合起来。为此我采取课前三分钟时政播报办法,让学生分组搜集一周内的国内外大事或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适时向全班同学播报,然后我在引导学生将时政热点问题与教材原理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以期达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

3.解开枷锁,开放答案。不以固定答案为标准,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开放心态。以开放心态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败、解除挫折困惑,学习别人优点,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以开放心态积极创新、提高修养,走进生活新天地。

教师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学生,把我们的生活融入学生中,才有可能有生活中的教育教学。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遵循和贯彻着上述原则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认为思品课不再乏味空洞,而是充满趣味、富有生活哲理,犹如春风细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拥有更健康的心理。同时,学生也回报我一份真情,把我当做朋友和知己,我们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谈生活。我相信,生活中"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都将生活在爱之中"。伴着德育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思品课生活化教学将会更加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愿爱生敬生的的心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行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