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杨艳萍李辉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对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与病理的对照进行研究。方法将本院2013年2月-2017年11月接收的疑似结肠癌患者6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按照患者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电子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研究组则接受CT仿真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对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检查准确率分别是90.91%和93.33%,组间差异较小,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CT仿真内镜检查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与病理检查无显著差异,其能够将病变位置清楚地显示出来,为良好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在临床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关键词:病理检查;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指的是从食管至直肠消化道上非上皮淋巴造血细胞以梭形细胞分化呈现出来的软组织治疗,较为常见的肿瘤包括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胃肠间质瘤、脂肪源性肿瘤、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肿瘤等[1]。而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指的是位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位置的肿瘤,其中较为常见的的结肠肿瘤,特别是大肠癌。现阶段,主要通过病理检查结果确诊该病,而当前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的检查方法是大肠镜[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CT仿真内镜与病理对照进行研究,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将本院2013年2月-2017年11月接收的疑似结肠癌患者6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按照患者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值74岁,最小年龄值34岁,均值(58.16±8.21)岁,最长患病时间为23周,最短患病时间为2周,平均患病时间(12.13±7.41)周;研究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龄值76岁,最小年龄值35岁,均值(58.09±8.19)岁,最长患病时间为22周,最短患病时间为3周,平均患病时间(12.15±7.39)周,组间患病时间、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②此次试验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重大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②伴有心脏、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疾病患者;③伴有肢体、言语功能障碍患者;④中途选择退出患者;⑤拒绝参与本次试验患者。

1.2方法

检查前10小时,严禁患者饮食,但不禁水,予以患者250ml甘露醇注射液,目的是清洁肠道。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接受CT仿真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电子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对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相关数据和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PS20.0处理本次试验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x±s),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组间比较经P值判定,P<0.05则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研究组中,有30例被检测为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3.33%;对照组中,有22例被检测为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检查准确率为90.91%,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1:

表1对比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

3讨论

消化道肿瘤较为常见的发病位置是大肠,发病年龄集中在45-75岁之间,该病发病初期无显著差异。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指的是由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非上皮淋巴造血细胞以梭形细胞分化呈现出来的软组织治疗,较为常见的包括自主神经肿瘤、平滑肌肿瘤等。下消化道间叶肿瘤指的是位于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位置的肿瘤,其中以结肠肿瘤为主,特别是大肠癌。间质瘤细胞形态较为复杂而且多变,通常情况下排列模式以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其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时诊断和检查,单纯的镜检检查很难进行鉴别诊断,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功效[3]。现阶段,主要采用病理检查方法诊断大肠癌,而且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大肠镜,在检查结果方面,电子结肠镜存在一定缺陷。

CT仿真内镜是螺旋CT一种新型的三维重建技术,其无创伤,而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通过重建和图形处理,有助于将喉腔周围浸润及病变状况充分显示出来,而且无需插管,能够进行多次观察,与纤维内窥镜检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该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准确诊断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当中。

CT不仅可以将肠腔腔外肺肿瘤或肿瘤及肠道壁清楚地显示出来,同时也可以清楚地显示肠腔内部病变状况,以便每一位医疗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螺旋CT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等特点,与此同时,联合高倍仿真内镜功能,则可以重建内腔表面清洗图像,再加之电脑绘制伪彩,联合电影回放功能,则可以将电子结肠镜将结果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试验中,传统电子结肠镜与CT仿真内镜的区别如下所示[4]:①在大肠癌肿块分型方面,CT仿真内镜显示结果较传统电子结肠镜更优;②在观察病变环周浸润肠壁范围方面,CT仿真内镜观察清晰度较传统电子结肠镜更高;③在判断病变长度方面,CT仿真内镜能够更清楚、准确的测量病变长度。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CT仿真内镜存在一定不足,也就是无法对病变位置进行活组织检查。就浅表病变来讲,不具备真实的色彩性,而且判断比你版形式及范围较差。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以此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使患者及早融入至正常生活当中。此外其可以对气管内表面进行观察,联合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将气道关系和临近组织展示出来,其属于无创、安全性高的诊断方式。检查图像如下图1和图2所示:

图1图2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检查准确率为93.33%,对照组检查准确率为90.91%,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由此可见,CT仿真内镜能够将病变位置清楚地显示出来,而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从某种角度来讲,CT仿真内镜与结肠镜具有同种功能,其可以取代结肠镜。

总而言之,CT仿真内镜检查下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与病理检查无显著差异,其能够将病变位置清楚地显示出来,为良好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聂胜利,王蓓蓓,张庆芳,等.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的价值研究[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6(2):114-116.

[2]胡红娜,宋莎莎,方海明,等.食管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下切除方法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5):801-803.

[3]李振兴,成宏伟,戴晓荣,等.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病变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9):39-41.

[4]孙晔,杨维忠.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治疗效果[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6):37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