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十三五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杞麓湖十三五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李川坪

云南绿色环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杞麓湖作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多年来其水质质量处于劣V类的污染状态。本文根据笔者参与杞麓湖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高原湖泊治理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杞麓湖;十三五规划;实践;思考

PracticeandThoughtsonthe13thFive-YearPlanofQiluLake

Abstract:QiluLakeisoneofthenineplateaulakesinYunnanProvince.Formanyyears,itswaterqualityhasbeeninthestateofinferiorVpollution.Basedontheauthor'spracticalexperienceinthe13thFive-YearPlanofQiluLake,thispaperputsforwardsomethoughtsonthecontrolofPlateaulakes.

Keywords:QiluLake13thFive-YearPlanThoughts

杞麓湖作为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多年来其水质质量均处于劣V类的污染状态,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污染较严重的4个湖泊之一。为从根本上遏制杞麓湖流域生态持续退化、湖泊水质持续恶化趋势,玉溪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杞麓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笔者有幸参与了规划的编制工作,提出了高原湖泊治理的一些思路供参考。

1杞麓湖概况

杞麓湖流域位于云南省中部,隶属玉溪市通海县。流域为新月形断陷盆地,位于东经102°33′48″—102°52′36″,北纬24°4′36″—24°14′2″之间,北枕江川星云湖,南望曲江干流,西依玉溪大河(曲江上游段),东邻华宁龙洞河,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杞麓湖水质总体呈现出持续恶化趋势,水体富营养化持续加剧,水生生态严重退化,水生植物结构简单化,土著鱼种类和数量大幅减少,湖面沼泽化面积增加,农业种植侵占湖滨带使部分湖滨带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加速陆地生态系统退化,加之杞麓湖底泥大量累积,连年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近年来杞麓湖已经步入老龄化提速阶段。

杞麓湖十三五规划水环境保护治理定位为重污染型湖泊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在“十二五”初步遏制水体污染蔓延势头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扭转杞麓湖水质持续恶化、水生态持续退化趋势。

2杞麓湖十三五规划主要情况

根据“十三五”期间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定位,以扭转杞麓湖水质恶化、水生态退化趋势使之基本达到V类水质为根本目标,新形势下杞麓湖三个板块-湖泊板块、湖滨带与缓冲带板块、陆域板块的功能及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治污,着眼于农业农村、城镇化两大环境压力源,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统一部署,形成“十三五”期间基于污染物产生、治理、输移、入湖全过程防治的“123456”治湖思路:

“1”: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使杞麓湖水质基本达到V类水标准;

“2”:即削减入湖负荷与张大环境容量两手发力,从削弱环境压力和释放环境容量两个方向不断逼近杞麓湖流域生态系统新的良性稳态平衡点,重构杞麓湖流域良性、稳定、自洽的生态系统。流污染入湖负荷削减要在经济结构和排污结构环境适应性改革框架内,以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提速环境压力控制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空间管制、资源管理和环境控制三类红线,以水权、排污权和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为抓手,以产业置换为根本途径,推行污染物产生、治理、输移、入湖全国控制策略;张大环境容量要在充分保护杞麓湖自然要素基础上,系统推进清水入湖、内源清除、水生态恢复、重构自然流场等工程。

“3”:统筹“点”“线”“面”建立立体治污防污体系。

“点”:重点关注源头水库、沿湖沿河村庄、中心城区及城镇、工业聚集区及重点工业源头等关键节点治污防污体系建设,完善污染治理细胞工程建设。

“线”:有序推进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十三五”期间以红旗河和中河重点,在九五以来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全面实施红旗河、中河流域系统控污减负工程,打通清洁水资源入湖通道。

“面”:重点推进南岸近湖高强度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单元、城镇污染控制单元和环境风险控制单元三类污染控制单元污染治理,根据不同类型控制单元污染特征,实施不同的污染控制策略。

“4”:协同推进“1+3”排污结构改革,即有效控制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污染增量,集中力量解决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城镇生活源控源截污工程体系,重视内源负荷持续清除。

“5”:立足流域立体治污防污结构,统筹五大规划任务:强化红线管控、系统控污减负、恢复清水通道、重建生态平衡、健全保障体系。

“6”:实施六大工程,即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城镇生活源治理工程、流域生态修复及建设工程、清水入湖及环湖截污工程、湖泊内源治理工程及点源污染控制工程。

点源污染控制主要针对杞麓湖流域十三家排水工业企业及养殖场(小区),在“十二五”治理成效基础上,查缺补漏,全面开展流域内工业及规模化养殖场水污染物整治,以废水零排放为目标,通过废水零排放改造、无法实现零排放的工业企业逐步搬迁等为手段,重视废水非正常排放及环境风险防控,逐步削减工业及规模化养殖点源废水入湖负荷。

通过实施五大任务六大工程,构建“流域红线管控-经济发展优化与布局调整-系统治污减负-陆域、湖滨、湖体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管理保障体系”的治湖体系,推动经济结构和排污结构改革使其全面服务于杞麓湖抢救性保护,通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杞麓湖抢救性保护,坚持科学保护、系统保护、全面保护和依法保护,突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系统治污减负与生态修复并重,以达到改善杞麓湖水质、恢复杞麓湖良性水资源平衡、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并促使流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

3高原湖泊治理思路

通过杞麓湖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践,笔者提出几点高原湖泊治理思路供参考。

一、转变治理思路

杞麓湖的治理思路,“九五”以控制为主,“十五”的点源和面源、内源控制、湖泊生态恢复、加强法制建设、监督管理、工程示范相结合,“十一五”的把投资及治污重点转向以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主,坚持末端治理与源头治理、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十二五”的以湖泊水体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重点,“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基于污染物产生、治理、输移、入湖全过程防治的“123456”治湖思路。从治理思路上来看,实现了从“重治理,轻保护”到“防治并举,保护优先”的一个转变,不再将湖泊治理单纯的认为是湖泊水域的问题,而是一个流域的综合治理的问题。

二、转变湖泊保护技术路线

(1)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将杞麓湖保护治理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以杞麓湖资源环境红线为主要依据,通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通过经济结构、排污结构改革以适应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要求,推进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2)系统谋划、精准治理:系统谋划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既要考虑建立健全流域性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工程体系、工程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又要针对流域突出的水环境问题,集中有限资金和人力物力对准关键领域和问题,实施精准治理,优先解决湖泊水质及流域生态退化的问题。

(3)统筹全局、协同治理:杞麓湖水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湖泊水质、水资源量和流域生态系统协同作用呈现的问题。应统筹考虑杞麓湖水质、水量和流域生态系统三个要素,强化污染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和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推进水质改善、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协同治理。

(4)区域协调、加强衔接:规划在政策、目标、指标、任务、工程等各方面与国家、省级和流域的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分解落实综合规划的战略、目标、任务和工程,在约束性、预期性指标及整体性上保持与综合规划、中长期规划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水环境保护治理规划与流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协调。

(5)质量主线、持续改善:杞麓湖水环境问题是长时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水环境保护治理也必将是个长期的过程。从湖泊演替生命周期看,良好的人工干预能够显著减缓湖泊演替进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能够扭转湖泊演替趋势。因此,湖泊水环境保护治理,必须坚持水环境持续改善这条主线,将水质达标、水资源良性循环和生态系统修复集成的湖泊水环境安全作为中长期总体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约束构建杞麓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机制。

(6)依法治湖、社会共治: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法》、《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相关要求,全面推行依法治湖,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加强杞麓湖水环境保护治理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合理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加强对政府、保护治理工程实施主体的监督,推行社会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