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十三五”水利发展中期成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定远县“十三五”水利发展中期成果探究

杜广矩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电灌站

自2016年以来,按照定远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工程、新建水源工程、完善灌区工程、保障饮水工程,夯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防洪除涝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提升行业能力建设,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兼顾,突出水安全建设,重点实施江巷水库等水源工程建设,加强灌区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城乡供水工程、水生态文明、防洪除涝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建成具有定远特色的水安全体系。

一、精准扶贫工程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70个,耕地面积517452.5亩。几年来实施建设扶贫工程小型水利工程548处。

到2018年底,建设扶贫工程管网延伸工程17处,工程总投资三年总计3733万元,实施精准扶贫工程1561万元,解决贫困受益人口29087人,共计10229户。

二、兴建水源工程

2016-2018年规划建设小型水利工程1616处,实施小型水库22座,小型泵站99座总装机4730千瓦,小型水闸33座,中小灌区20个,塘坝1337口,河沟63条总长度125公里,末级渠系42处15.75万亩,三年完成工程总投资2.242亿元。

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解决好我县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增强供水保障能力。三年来实施的主要新建、扩建水源工程有兴建江巷水库及其引江渠道工程,对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5座,实施中小型水库清淤扩容工程2万亩土地,实施河、库、站连通工程6处。

三、完善灌区工程

三年期间实施的主要灌区工程有炉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双河、桑涧、岱山、蔡桥、青春等中型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2处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四、保障饮水工程

努力改变生产生活供水矛盾,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关闭养殖场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率先实施定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的主要保障饮水工程:江巷水库至炉桥盐化工基地输水管道建设设计,第二水厂建设工程,城乡人饮水源地保护工程,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

五、夯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美好新农村建设,通过清除河塘淤泥、沟通水系、调活水流、清洁水源,并与村庄绿化、村庄道路建设、垃圾收集、排污系统建设等其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有机整合,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三年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小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

六、建设防洪除涝工程

基本解决池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问题,达到10~20年一遇。提高定远县境内高塘湖洼地防洪标准,防洪达到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三年来,规划建设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及各类除涝工程、洼地治理等,包括:马桥河治理工程二、三期,池河治理,石角桥闸重建工程,永宁河防洪治理,严涧河防洪治理,陈集河防洪治理,炉桥盐化工业园除涝治理,炉桥镇除涝治理项目,三和集镇除涝治理项目。

七、实施生态水利工程

开展江巷水库~石角桥段、江巷水库等水利工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清洁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整治工程建设,加强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十三五”期间,主要对横山、黄山、金山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主要的治理措施是坡面整治措施和沟道治理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有效地抑制土壤侵蚀,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坏境的目的。

八、严格水资源管理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先导作用和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和项目,加快完善用水定额、计划用水、计量监控等制度,大力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加大雨洪资源以及中水利用力度,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根据不同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结合定远县水资源的中长期供求计划和用水水平,会同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制定本地区节约用水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并逐级分解到部门、单位、企业。建设节水技改示范项目20个,创建企业、灌区、单位、小区、学校等各类节水载体30个。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制定节水激励措施,提高全社会节水和洁水意识。

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水资源监控、调度、统计、审批等职能实现统一。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测能力,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

九、落实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

进一步完善以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洪水预报调度及资源化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防洪抗旱非工程体系。

完善水雨情、工情、灾情实时监测传输等决策支持系统,初步建成重点工程远程调度和视频系统,同时拓展水资源管理、采砂管理功能,实现防汛指挥系统的综合化和现代化。按照保证流域防洪安全和社会化减灾的要求,优化调度炉桥圩、盐化工业园防汛除涝工作,池河沿线防汛抗旱工作。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突发灾害性天气增多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管理,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提高防汛抢险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增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

十、加强水利建设管理

加大江巷水库、靠山水库、池河中段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投资建设。完善项目法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定远县项目建设的组织方式,积极探索代建制和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对项目法人代表和主要工作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项目建设单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进一步规范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强化质量与安全责任制,健全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培育一批质量、安全监督人员,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施工现场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发生较大质量和安全事故,着力创建文明、优质、安全工程。

十一、做好水利工程管理

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引导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化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协会、水利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在确保工程安全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可自行管理,也可采取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经营管理主体,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运行。进一步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强化日常管护工作。

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涉水建设项目的服务与监管,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维护水利工程正常功能发挥。

在水价改革方面,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明晰农业水权、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激励机制、完善计量设施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十二、加大水利法制建设力度

按照全面依法治县的战略部署,重点做好水利工程保护与管理、涉水项目管理、水土资源保护与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方面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水行政执法工作,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执法执行力,强化执法机制建设,学法懂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以防汛责任为主线,充分发挥水利部门及其水管单位作用,健全完善既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的执法工作机制;以服务为主线,充分发挥涉水镇街村组等基层组织作用,健全完善横向协作和联系机制;以联合执法为抓手,积极争取其他执法组织的支持,创造共赢局面。

十三、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近三年期间重点水利工程的实施,初步缓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缺水矛盾,可新增蓄水能力1.2亿m3,节约农业灌溉用水0.6亿m3,基本解决农村人口60.5万人饮水问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30万亩,多年平均增加直接供水效益2.2亿元。提高炉桥镇、县盐化工业园区、池河沿线的防洪标准。经测算,多年平均可减少水旱灾害损失约3.5亿元,大幅度减少防汛物资、人力与灾后重建的投入。水利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为显著,为我县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十三五”期间重点水利工程实施后,破除资源性、工程性缺水制约我县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缓解缺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定远有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粮食安全,保障了水安全,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一是基本农田和丘陵山区就地拦蓄水土,避免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加速了土壤的熟化过程。二是通过坡面工程与沟渠工程的布设,有效控制土壤侵蚀,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项目建成后,增加林草植被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由于植物措施面积的增加和林草覆盖率的提高,可有效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量,减轻水土流失程度,有效地保护了水资源,同时也改善和调节了小气候,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有利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巩固生态建设成就,形成了红色旅游基地综合型旅游区、定远特色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家园。“十三五”水利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效益,推进定远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