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慈溪城市文化特质塑造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多元文化视角下慈溪城市文化特质塑造初探

吴怡邱忠鹏

浙江绿城东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余姚315408

摘要:本文对慈溪文化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提炼本土文化元素和城市特色,挖掘慈溪文化内涵。进而提出文化元素与城市开发建设结合的策略,塑造具有慈溪个性文化特质的城市形象,更好地指导慈溪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

关键词:多元文化;城市形象;文化特质;人文慈溪

1、城市文化特质塑造的意义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的灵魂,是展示城市精神品质和内涵的主要手段,是体现城市个性特色的主要形式。探讨和研究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本土文化如何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之一。首先,与地域文化交融的城市开发建设可以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可以强化城市个性,展现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质;再者,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消费内容,提高市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2、慈溪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慈溪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慈孝文化、围垦文化、青瓷文化、移民文化等都与慈溪这片土地密不可分。今之慈溪,源之于海,长之于涂,世世代代的慈溪人靠山面海,不断开拓土地,变沧海为桑田,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海洋息壤文化特征。

2.1、慈孝文化

东汉董黯,句章人,以孝闻。母病思饮大隐溪水,黯不避寒暑,日跋涉以致。后迁家溪畔,侍母更勤,母病竟愈。人仰其德,咸称该溪为慈溪。唐开元邑始建县时,遂名曰慈溪。“慈溪”二字源自一则感人肺腑的孝子传说,也成就了今日广为传颂的慈孝文化。

2.2、青瓷文化

慈溪是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上林湖越窑的青瓷烧制工艺,风格清雅脱俗、薄润飘逸,工艺精美绝伦,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准,上林湖亦成为贡窑和置官监窑的重要场地。人们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青瓷文化”代表了慈溪人民能商善贾、精工细作的精神。如今上林湖越窑遗址已被国内专家誉为中国青瓷的“母亲窑”,成为慈溪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2.3、围垦文化

慈溪历来有唐涂宋地之称,“海堤蜿蜒如峭壁,横断狂澜三万尺,堤内耕桑堤外渔,民物欣欣始生息”生动地描写了慈溪筑塘围涂的历史,在广袤、平坦的海涂上形成一道道人类文明的印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4、移民文化

唐末五代时期和宋高宗南迁时期,“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新成陆的三北大地,成为移民集聚之地。正因为移民文化的基因,造就了慈溪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下,大量外地务工人员涌入慈溪,在这里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目前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比例已接近1比1,这些来慈溪创业和工作的移民群体,带来了他们原生地的文化,与慈溪本土文化交汇产生了新移民文化和新慈溪精神。

2.5、慈商文化

慈溪自古商业文化发达,有“商品、商业、商帮”,就商品来说,既有古时的青瓷和盐,又有现代的家电产品,如慈溪是家电之都,打火机制造之都、轴承王国、轻纺之都等。就商业来说,慈溪是工商名城,平均不到4户有1户经商办企。就商帮来说,慈溪在近现代就是孕育“宁波帮”商人的热土,涌现了以吴锦堂、虞洽卿为代表的近代儒商群体,他们亦是历史上“宁波帮”的代表人物。而今产业日新月异,慈溪又涌现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的民营企业家,其“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商帮文化已经成为产业的灵魂,亦是新时代慈溪精神的最好诠释。

3、慈溪城市特色要素挖掘

3.1、四山定城

城市西南部的峙山和翠屏山为绿色背景,峙山、乌山、教场山、翠屏山四点限定了城市老城空间的形态框架,形成以329国道和新城大道为轴的东、南、北三向发展形态。

3.2、山海格局

慈溪背山面海,山中湖泊、山塘较多,平原水网密布、沿海鱼塘众多,滩涂丰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海、涂”的山海格局。

3.3、江南水乡

慈溪城区水网密布,历来有“横塘成河、直江成浦、筑堤成湖”的做法,形成“湖、浦、塘、闸”一整套的水利利用系统。水系形成的灵动空间,以及水的不同利用方式使得水成为构筑新生活的最佳资源,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3.4、城垣春秋

三山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围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自清代始,三山所城的军事功能渐失,后演变成邑人生活场所和商贸集散地。1954年后,为县城所在地,成为慈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5、大塘印迹

大塘河始于北宋庆历年间,当时余姚县令谢景初筑莲花塘时的遗迹,是慈溪围垦之始,慈溪母亲河。旧时大塘河曲堤石板铺面,堤边水蓼丛生,两岸杨柳错列成行。今之大塘河萦绕慈溪浒山老城北,南岸小桥流水,房舍错落;北门桥南,老城门耸立,桥东古樟如巨伞撑天,为塘河增添了无限绿意。

4、慈溪城市形象定位

结合慈溪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要素,按照“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美誉性、认同性”原则,确定慈溪城市形象定位原则为“慈孝名邑?溪海桥城”。

4.1“慈孝名邑”定位的内涵及理由

4.1.1体现“慈孝文化”

“慈”和“孝”都以“仁”为本。因此,慈孝文化的“仁”可以说是涵盖了以“能工善贾”为特征的青瓷文化、以“吃苦耐劳”的围垦文化和以“开拓进取”的移民文化等。从专属性角度而言,中国还没有这么一座城市在人文情怀上直接体现慈母与慈爱,孝子与孝心。如安吉孝丰(孝子故里,风情小镇)、湖北孝感(孝感动天,孝文化名城)、浙江上虞(“孝德之乡”)均主打“孝”,而“慈孝”则“慈”与“孝”兼备。

4.1.2体现“城市文脉”

“因孝溯慈,其名在溪”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故名慈溪。慈孝名邑形象定位体现了是慈溪城市名称的由来。

4.1.3弘扬传统美德,与慈溪新价值观一脉相承

慈溪市民新价值观为慈孝、包容、勤奋、诚信。“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城市形象导向性而言,弘扬中华孝道,对广大市民具有激励性,对城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2“溪海桥城”定位的内涵及理由

4.2.1体现“慈商精神”

“溪海”精神——“溪的性格,海的气魄”为新时期慈溪企业家精神。慈溪企业家以溪一样灵动、勇毅、诚朴和海一样的开阔、雄健、进取,造就了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慈溪商人。并以全国1/1800的土地养活了全国1/800的人口,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GDP,1/400的进出口额,书写了县域经济的一大传奇。

4.2.2体现城市特质

慈溪河网密布,“七溪流水皆通海”,“溪海”体现慈溪“水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慈溪海桥、溪桥、古桥兼备,数量邻先、技术领先,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拟建跨海铁路大桥等,桥梁数量在5000座以上。另一方面,“桥城”的定位能够得到广大市民认同,如慈溪日报又称《桥城日报》、慈溪论坛又称桥城论坛、2008年奥运火炬经杭州湾跨海大桥传递、上海世博会的浙江馆内把跨海大桥“装”进青瓷碗里等。同时,“桥”文化也蕴含慈溪“围垦文化”、“移民文化”,体现慈溪人民“交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兼容并蓄、善于开拓精神。

5、慈溪城市文化特质塑造

结合城市功能结构布局,打造以“区—廊—路—点”为载体,将慈溪文化如青瓷文化、移民文化、围垦文化、慈孝文化、慈商文化等以文化功能区、文化产业群、文化景观廊、文化景观节点(文化雕塑、小品等)串联成为整体,形成“双核统领、井字架构、U型轴线串联、多节点烘托”的文化景观体系。

5.1文化展示区——“双核统领”

5.1.1文化商务区

打造融文化展示、商业办公、总部基地和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新中心,成为慈溪城市客厅和门户地标。集中建设一批博物馆、大剧院、科技馆、城市展览馆等大型文化设施。并以海洋息壤文化为统领,多主题、多形式地展示与海洋息壤文化息息相关的各类慈溪地域历史文化现象,将蓝色海洋、淡雅青瓷、儒雅商风等文化元素用符号嵌入、情景再现、意象重塑等手法结合到广场、商业景观、小品与服务设施中去。

5.1.2乌山古韵展示区

依托慈溪民间收藏文化和慈溪南部山水资源,建设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孵化、文化贮藏交易、文化创造集体等功能,构建完善的民间收藏文化交流、交易、展示的服务体系。;打造以民间收藏、展示、交易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中国民间博物馆第一聚落,体现慈溪收藏文化内涵和古韵特征。

5.2文化景观廊——“井字架构”

慈溪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充分利用城市山体、水体景观生态资源“显山突水”,增强城与水的互动,将灵动的水引入市民生活。重点打造以潮塘江、大塘河、新城河、浒山江“井”字型文化生态景观廊道,打造水网绕城,江南水乡格局。

5.2.1潮塘江文化景观廊道

潮塘江是明成化七年(1471年)海口筑塘御潮所遗存的河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应充分利用其生态环境较好优势,营造开敞的滨水空间,串接森林公园和生态绿地,让森林走向城市,生活融入森林。同时,结合“慈孝名邑”形象定位,挖掘以慈孝文化、慈商文化、围垦文化等文化资源,沿线布局慈孝文化园、溪海慈商园、徐福文化园等文化主题公园。

5.2.2新城河文化景观廊道

新城河作为纵贯城区南北的主河道,结合沿岸开发建设,营造水边商业街、游憩等功能混合场所和城市文化活力的岸线。在文化特质塑造上结合沿线功能注入相应的文化元素,如行政办公区以围垦文化为主,体现艰苦奋斗、廉正亲民廉政文化;中央商务区以青瓷文化为主,体现能工善贾、儒商相融的慈商文化。同时,结合“溪海桥城”形象定位,沿河布局桥文化主题长廊、名桥园等文化景观。

5.2.3大塘河文化景观廊道

大塘河为宋元时期围垦筑大古塘时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慈溪建城之始。挖掘以大塘河为代表的围垦、移民等历史文化和三山所城、沉船遗迹等历史遗迹,布局上林坊、休闲坊、集市坊、记忆坊、文化坊等休闲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打造古韵风貌街坊。

5.2.4浒山江文化景观廊道

按照骨干排水河道均衡布局的原则,打造浒山江文化景观廊道。文化特质塑造方面,开挖水景营造活力之岛,并在岛中建造产业文化博物馆,作为慈溪的产品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雕塑、小品重点突出特色产业文化、杨梅文化等。

5.3文化景观轴——“U型轴线串联”

5.3.1新城大道现代风貌景观轴

新城大道是慈溪城区南北向重要景观轴线,通过建立大尺度的公共建筑和开放空间组合,营造层次丰富的特色建筑空间,体现整体现代风貌特征。轴线两侧分别建设虞波市民文化广场、人民公园、新世纪婚育文化广场、文化创意公园和图书馆、体育中心、广电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并布局雕塑小品,展示城市现代文明。

5.3.2景观大道水乡风貌景观轴

通过延续并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景观轴线,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结合轴线对景建设教场山主题公园,建设戚继光抗倭雕塑,再现“沙场秋点兵”的宏伟场景,体现慈溪抗倭文化;结合老水泥厂三棵古樟树,建设古樟公园,为市民提供一个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同时,结合景观大道南延工程打造商业、休闲娱乐和区域文化中心,打造慈溪南北向重要艺术景观长廊。

5.4文化景观节点——“多节点烘托”

5.4.1自然景观节点

划定能够展现慈溪自然风貌的峙山、乌山、教场山、虎屿山作为轴线对景的自然景观节点。并种植慈溪乡土树种,体现慈溪地域文化特征。如慈溪“杨梅文化”影响深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的赞语,结合峙山公园、乌山公园打造“杨梅”文化体验区,把丰富的“果资源”转换为“山水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体现慈溪人民不断超越的精神;结合万亩畈现代示范园区,建设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展示慈溪森林文化。

5.4.2历史景观节点

慈溪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展现慈溪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城北门、陈之佛故居、马宗汉故居、路甬祥旧居、海月禅寺、宝林禅寺、大塘河等历史景观节点。一方面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如实施上林湖越窑遗址、横河童家岙文化遗址等。另一方面要强化建筑功能延续和保护性再利用,依托名人故居,丰富教育旅游资源。如结合对马宗汉故居修缮改造,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虞氏旧宅筹建商帮博物馆、结合陈之佛故居建设书画展示馆和文化中心,以此提升慈溪城市文化品位。

5.4.3现代景观节点

对慈溪城市形象有重大影响的城门户地带、客运枢纽、行政中心、广电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文教中心等现代景观节点规划建设城市地标,反映城市特色、精神和形象。如结合慈溪门户节点打造,布局相应雕塑景观,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6、结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地域文化赋予城市生命与活力。应通过挖掘城市地域文化来认知、解读城市,通过系统规划来有效保护、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以保证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998(4):55-56

[2]王建国.生态要素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的形成与塑造.建筑学报,1999(9):20-23

[3]汪坚强,吴强,朱冀宇.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特色塑造初探.城市规划,2004(3):92-96

[4]城市开发建设中文化元素注入研究.慈溪市城乡规划研究院,2010

[5]慈溪文化商务区城市设计.慈溪市规划局,2010

[6]慈溪南部古韵板块城市设计.慈溪市规划局,2011

[7]慈溪市新城河两岸风貌规划.慈溪市规划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