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黄止血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论大黄止血功能

张美琴

张美琴(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医院3534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7-0348-01

大黄,早在《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言大黄“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品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即行气分,又走血分。其性沉降下行,力猛善走。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咽喉痛,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等病症。其次可治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水肿腹满,淋证涩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产后瘀滞腹痛,热毒痈疡,丹毒,烫伤,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以下就大黄止血功能进行论述:汉代张仲景首先提出“血自下,下者愈的精辟见解,为大黄止血创立了理论基础。同时创造了用大黄复复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剂,如泻心汤、抵当汤。“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咯血,泻心汤主之。”“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呕血与黑便即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征象,而泻心汤与抵挡汤中的主药均是大黄。汉代华佗创制了大黄末用生地汁吞服治呕血。唐代孙思邈对张仲景下瘀止血理论作了更形象的论述:“胃中有瘀血,不尽故也,然与其涌而上之,不若导而下之,下之为顺,吐法昔人且不忌而况于下法乎。”对华佗创制的大黄加生地止血作了重复验证,称此方为:“吐血百治不愈,疗十十瘥,神验不传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李士材与赵献可均称用大黄止血乃为“……从大便导之,此釜底抽薪之妙法。”龚延贤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创用单味制大黄治吐血。清陈修园述:“余治止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其效在生大黄之多,以行瘀也。”张锡纯论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秘红丹,即以大黄,肉桂,代赭石三味药,用于“肝郁多怒,胃郁气逆,吐血,衄血及吐衄屡服他药不效者,服之皆效。唐容川总结前人经验后论述:“……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虽不似伤寒证,以胃有燥屎为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吴师机还首创单味大黄外敷治呕血。现代许多医家用单味大黄或复方制剂治疗各种出血病症上均取得良好疗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含有止血单体α-儿茶素,没食子酸等能使血小板的聚集性及粘附力增高,因而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并能使抗凝血酶Ⅲ的活力减低而促进血液凝固。同时还能增高α2一巨球的含量,进而降低纤溶活性,促进血夜凝固,达到止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