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和优化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和优化对策分析

赵冬梅黄福盛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有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已经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学生的管理工作。比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本文就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到:“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应该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当下这个创新的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应该向创新模式方面转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

1、高职教育及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初中生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门槛,作为高职来说,学习时间长、学费费用较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独生子女、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教育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综合素质普遍下降。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未能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导致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自控意识不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因而标准化与多样化、整齐严格与灵活宽松的教育方式成为我们应该协调平衡的应用手段之一。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的社会公德行为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同时,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

衡量高职教育的普通文化程度时,有满足职业需要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两个尺度,基础课教育要突出两个功能,即职业性与职业发展性功能。基础课程度是否达到标准,就看教育结果能否实现职业性与职业发展性功能。其涵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专业学习需要,二是满足职业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提供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学、会学,知道去哪里寻求信息;如何理解信息、怎么使信息、提供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发生创新思维;提供方法能力和相关实践能力;使学生会做事,会说话,能写会算;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会做人。这样的文化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绝不是对高中与大学普通文化的沿袭。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概念

2.1概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就是指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此来实现培养人才型和技能型学生的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更加丰富化,在档案管理和宿舍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心理健康管理和就业指导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企中校”的管理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延伸到企业实践中。

2.2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它是在行为管理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中行为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能够使人们自主地进行某种行为,以此来达到目的。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应用该理论,能够增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而认知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的心理过程,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推断人的心理,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该理论,辅导员就能够通过观察学生面部表情,推测出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管理观念落后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将重点放在招生和就业上[2],严重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辅导人员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之,管理人员的任务由之前的宿舍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基本行政工作扩展到了心理健康管理和就业指导管理等工作,使得管理人员很疲劳,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就是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管理人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使得管理职责不清,并且在工作中还是采用直接处理的方式,并没有将管理的权利交到各个系院中。

3.2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烦琐,使得管理人员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再加之,现在很多管理人员的年龄都不能够担当管理的重任,使得新的管理人员接替管理工作,这些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掌握管理工作,这给他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3学生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了发展,但仍旧是处在末等,这样的情况使得高职院校在招聘管理者的时候,选择的管理人员也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他们的心理也并不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3.4学生参差不齐,管理困难现阶段,学生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的素质差异很大,这种情况下,使得教师在班上开展的活动很难达成统一,学生之间坏的风气相互传染,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5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是2年学习,1年实习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却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实习的时候,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是在面对情况的时候,却不能准确地判断和找寻正确的解决方法,再加之,学生的实习期正是学生补考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补考,甚至是毕业。

4、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4.1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和学生的心理沟通,不能够像以往那样对学生进行训斥或是体罚,要注重学生的身心成长,并且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2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要知道,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其发展中十分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帮助学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团队,用来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解决存在的问题。

4.3优化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该优化学生管理制度,并建立完善的岗位职责制度,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然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基层的管理作用,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院甚至各个班级中,达到双重管理,此外,还要协调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可以定期地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调查,严格管理学生,最好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学生管理体系,以加强对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5]。

4.4教育管理思路要清晰统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要结合心里指导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且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就要让管理人员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正林,张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32)

[2]刘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3]任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

[4]乐永辉.加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之策略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