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采集血液标本标准化的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临床采集血液标本标准化的质量控制

霍瑶

霍瑶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检验科113000)

【摘要】保证检验质量首先是分析前质量管理。标本的采集具有较隐蔽、影响因素复杂、不受检验人员控制等特点,是临床检验系统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提高各级人员专业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检验与临床、护理的沟通,实施实验室全面系统质量管理,是高质量、高速度完成检验工作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血液检验分析前阶段标本采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049-01

临床血液检验的目的是将患者的血液从体内采集后送进临床检验实验室,通过系统的检验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以检验报告单形式反馈于临床医师的过程。其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及时,直接影响着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及时救治、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因此,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标准化操作过程就是临床检验的核心与生命。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贯穿于检验分析前、中、后的整个过程。分析前质量管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具有影响质量因素的复杂性、质量缺陷的隐蔽性、质量保证工作非检验人员可控性等特点[1],是临床检验系统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造成实验误差的主要环节。有报道由分析前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68%,由分析后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l8%~47%,由分析中导致的误差小于总误差的15%。近年来由于医疗纠纷频发,检验质量的管理越来越受到各个医院及检验科的重视。现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对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注意要点,并就其改进措施提出建议。

1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临床医师应正确、科学地选择检验项目,应考虑以下4个方面:(1)针对性:根据病情来确定检验项目;(2)有效性:明确该检验项目对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时效性:报告结果的及时性;(4)经济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费用[2]。

2临床医师填写检验申请单时应规范

临床医师申请单的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或缺项漏项,造成如患者信息不全面、医护人员在采血时易产生差错;检验师根据检验单的信息输入电脑时,有可能因字迹辨认不清而录入错误。这些问题给患者领取检验结果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是造成检验科与患者、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因报告单信息不符前来咨询,有时甚至找不到报告单或混淆姓名。申请单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病历号(门诊流水号)、床号、临床诊断、申请日期、申请项目、标本采集时间、医师签名等项目的认真填写关系到整个检测过程的顺利进行、分析后审核、报告单的回归、危急值报告单的签发以及报告单参考范围的正确回馈等,是系统质量管理起点。

3患者标本采集前的准备

患者在不同时间、不同状况下采集的标本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出机体当时的病理情况,很多检验项目的数值被非疾病因素或生理因素所干扰,如采血时间、体位、饮食、药物、运动、疼痛及情绪等精神因素。如白细胞数量日间变化较大,安静和休息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一倍。为了降低误差,应安排早晨空腹采血检测白细胞数量。另外,冷、热、日光、紫外线等环境变化都能使白细胞数量变化。这是检验工作者难以控制的环节,检验科只能提出指导性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与患者沟通来完成患者标本采集前的准备。

4标本的采集过程

采血时要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全面核对患者信息。由于体液随着体位的不同可在血管内外流动,造成血液稀释度的不同而影响检验结果,采集应采取坐位或卧位,这样既安全又不影响检测结果[3]。要绝对避免在输液手臂采血,造成检验结果严重偏差。止血带的使用时问不宜过长及过紧,也不宜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否则会出现局部血液浓缩、内皮细胞释放t—PA。采血要在1min内完成,避免混入组织液和产生气泡,否则可激活凝血因子。应用成品凝血测定管时要适当调整血液量,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血液采出后要轻柔地将真空采血管上下颠倒或倾斜旋转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剧烈晃动溶血或混匀不够凝血。要保证真空采血管密封,避免双向污染或溶血。记录标本采集时间应精确到分。

5标本的储存、转运、接收

标本采集后原则上应立即送检,储存以l5~25℃为宜,高温会加速凝血因子失活,低温可以使凝血因子变性[4]。储存时间不超过2h,在4h内应检测完毕,否则实验室需做特殊处理。要记录储存温度和储存时间。应用密封容器转运标本,转运过程要平稳,摇动、震荡等因素均可造成溶血,要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及标本的污染,防止唯一标志的丢失和混淆。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要注意转运时的温度。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后,检验科要认真核实检验单与标本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检测要求,对合格标本要经过检验人员验收。不合格标本(如有凝块、采集量过多过少、肉眼观察重度溶血等)要有拒收措施,注明拒收原因。标本到达实验室后按SOP文件尽快对标本进行处理。

6讨论与建议

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人是关键,包括患者、临床医护人员、护工、检验人员及医院质量控制管理人员。临床医师应了解各种检验的临床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合理安排检验项目,认真填写申请单,详细提供与检验结果相关的信息;护理人员要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一些非疾病因素,积极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采血前的注意事项,保证所采标本能客观反映患者当前的疾病状态;护工应接受检验科与护理部门专门培训,做好如何护送和交接标本;检验人员应有扎实的检验医学、临床医学与循证医学知识,应掌握各检验项目的标本要求、方法学原理、临床应用、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能为患者、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应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和督查机构,负责协调、监督各级工作人员的具体事务,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通过内审与评审工作不断改进检验分析前阶段存在的问题,促使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持续提高[5]。

参考文献

[I]李爱军,王新娟.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J].医院管理,2010,48(9):83—84.

[2]葛学顺.临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45—147.

[3]张治文,肖丽娜.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保证[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1):185.

[4]谢文辉.标本采集与质量控制[J].吉林医学,2011,32(5):1039.

[5]徐奎军.影响实验室分析检测前阶段质量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26(5):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