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谈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孙德春

(河南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2-01

摘要: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正日益被“边缘化”,大力推进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就这一课题,主要从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提供一己之见。

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主义思潮和经济效益至上等负面的影响,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古代文学作为传统人文基础学科之一,其也不能例外,并且其学科地位正在日益被“边缘化”。笔者以为,为了切实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加强人文学科的影响力度,应加大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浅见,具体如下:

一、注重学术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也不能一成不变。想要这门古老的学科充满生机,充满现代感,在教学实践中就应不断吸收学界及相关学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凝聚着学者和教学者深入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探索,它的引用和介入无疑会大大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含金量”,与此同时,它的实际运用亦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但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者教学视野狭窄,只拘泥于教材的讲解,很少涉及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状况,其结果必然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甚至出现错误,更不用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1977年考古学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钟柄上刻有“乐府”二字的秦代错金甬钟后,这说明秦代就已经有了“乐府”,自然推翻了以前一直为学者大都承认的汉武帝设置乐府之说,而现在有些文学史教材还沿用“乐府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观点,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再比如,对齐梁和初唐的宫体诗讲解,只注重讲解柔媚绮靡文风的不良影响,很少涉及到学术界的实际研究现状,如宫体诗对文学体制和形式的促进作用。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必然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因而,若要改变这种机械、呆板的教学形式,高校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密切关注该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动向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因地制宜地介绍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要想方设法地将学术成果转化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中。

二、注重课堂教学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普遍感到学生对古代文学兴味索然,厌学、旷课等不良习气层出不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文学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距离”太大,即古代文学教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太小,而目前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却集中在走向社会后表现的实际能力上。笔者以为,要改变眼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不良的现象,教学一线的教师并不是无计可施,因为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文人群体安身立命、仕宦金曲的“资本”。如八股文和策论是文人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诗歌和文章是文人结交好友、自我举荐的“交流工具”,词曲更是文人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娱乐资源”。虽然它们的具体社会环境和条件已经全部消失了,但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学的实际应用机会和空间还是不少的。因此,如果古代文学教学者能够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环境,更新教育理念,紧

跟时代发展潮流,不失时机地拓展该学科的社会实际应用范围,完全可以使这门学科成为当代的“显学”。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古代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利用文学鉴赏和古代实用文体,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识水平。只要我们的高校能够面向社会实际办学,只要我们古代文学课的教师能够不遗余力地拓展古代文学的社会实践空间,在当前社会大众学习

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我们一定能够为传统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设计合理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

笔者以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考核制度缺陷是比较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考核目标过于单一,只注重日常的论文作业和期末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测试。这不能切实、有效、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这种单一的考核制度既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又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升。针对这种教学情况,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参照西方、日本、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古代文学的成功教学模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如加大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考察力度和范围而不单单拘泥侧重于“文学史”的考察;改革考试制度,改变单一的书面考试制度,设法以多样化的形式加强综合素质的测试;完善选修课的考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浮泛风气等。只有在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的保障下,我们才能确保古代文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各种教学资源的挖掘利用

从目前的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利用相对不足,这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显得呆板有余,生动不足。因而,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条条框框,应在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开发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硬件资源方面,我们应在现有的办学基础条件上,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利用好高校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等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课件制作、多媒体软件和画图软件等,尽可能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技术含量,完善和提高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这个方面,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尽管多媒体以及课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但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也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切不可将手段当成目的。

其次,在软件资源方面,历代遗留下来的有关古代文学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比如杜甫草堂、西安碑林、帝王陵寝、七大古都、各地文庙等人文遗址和景观,都是古代文学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如果我们能把教学课堂设置在这些具体的人文环境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拓展古代文学教学的课堂内容,还可以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虽然由于地域的差异,可能会使一些地方高校可以利用的人文资源较少(如东北、内蒙、西藏、青海等地区),但我们仍然可以利用百家讲坛、名师和学者的讲学等多种文化资源,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总之,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人文资源,使古代文学教学展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笔者还以为,我们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吸取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和教育理论,改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才有可能提高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水平。

当然,以上仅是笔者个人的浅薄见解,期望能有助于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弘扬我们民族的学术传统,把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李海霞.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2].梁晓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构想[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3)

[3].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刘运好.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改革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6)

[5].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德州学院学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