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养正寓教于行——小学低段国学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童蒙养正寓教于行——小学低段国学经典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究

黄小素

台山市新宁小学广东台山529200

摘要:国学经典作为历经岁月流传、沉淀下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传承的。在小学低段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奠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并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教育;道德

国学经典经过中华五千年的岁月洗礼,在历史长河的浪潮中沉淀下来。国学中沉积着先人们的智慧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辉,国学的内容包含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励志教育和礼仪、家庭教育,学习国学经典,充分利用国学经典对低段学生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基础奠定,规范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小学低段教学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课堂、融入学习,达到对学生童蒙养正、寓教于行的教育目的。

1.小学低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文化,一般来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书籍、诗歌等为载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道德体系的综合体系。国学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根源文化的追溯与认同,是存在于每个华夏儿女血液中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的积累沉淀,是五千年文明以来无数先人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

对于在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正处在学习能力最佳状态、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所以,在此时去引导他们学习优秀国学作品,有益于小学低段学生人格情操的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熟悉与建立基础文学修养的形成。在低段小学教学中教授经典国学作品,能够将经典国学作品的文化精髓深入的刻画在学生脑海中,牢固的印刻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间接地、不经意地影响学生后续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所以在小学低段教学中引入国学文化教育是无比正确的选择。利用小学低段学生的各方面养成的特殊时期轻松学习,通过朗读、讲解、讨论、总结、背诵和应用等教学环节,将国学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习惯当中,帮助学生知义明礼、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在潜移默化当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2.小学低段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2.1培养情操,健全人格

对于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像该时期的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就是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经典的文化情怀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中华经典国学其中不单包含有文学作品,更有数不清的诗歌、词曲和哲学美学方面的内容,这些优秀的国学传统经典文化,无疑是在小学初段学生的启蒙时期,给与了孩子们一把可以开启立德树志的精神世界大门的钥匙,从启蒙时期开始就能接受到优秀国学精神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无疑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

2.2塑造品德

在国学经典文化中,尤其注重“仁、义、礼、智、信”这几种品格的宣扬,这就说明“仁、义、礼、智、信”这几种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不可放弃的优秀品德,在小学低段学生的启蒙时期,学生们能够收到优秀国学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以此可以养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今后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变化。

2.3铸造精神

在过去的课堂教育观念中,过于注重肤浅的传授知识与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一个积极、健康心态的培养。如今对小学低段学生进行优秀传统国学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园中,通过随处可见的宣传手段,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都能接触到国学经典文化,并对国学经典篇章熟读成诵,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生的思想启蒙时期是其日后思想品格形成的奠定时期,在学生思想最纯净、学习能力最好的时候能够学习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智慧和价值的结,在学习会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开展小学低段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探究

3.1结合各类活动,提升立德树人效果

对想低段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立德树人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熟悉这些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内容刻画在学生心中。因此,采取课堂教育与各类活动相互结合的形式,让相对枯燥无聊的死记硬背变为活泼生动的课内外活动,这样易于为低段学生所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童蒙养正、寓教于行学习的效果,如:

第一在校园内开展针对国学文化的宣传活动。利用学校现有的走廊、楼梯、宣传栏和板报、电子大屏幕等地方,精选一些国学经典作品:如《诗经》、《论语》、诗歌等内容,让学生在休息、放松时,也能学习到这些内容,耳濡目染,方便学生记忆。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的广播时间,播放国学诗词朗诵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接触到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记住这些优秀国学作品;

第二是经常性地在校园内举行国学相关内容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演讲国学典故中的优秀故事,或者让学生背诵国学作品中的名篇名句。例如:让学生演讲“孔融让梨”、“庄周梦蝶”等国学经典典故,既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熟知了国学经典典故,也达到了教育学生如何树立高尚品德、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的目的。

第三是通过学校、老师组织各类创作比赛活动。结合书法、绘画等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趣味比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国学精髓写、画在纸上,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精髓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学习、研究的兴趣,大大加强了学生们创新的思维能力,起到推广国学思想精髓,锻炼学生树德的作用。

3.2结合多种教育,培养立德树人思想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更能接受国学经典、喜爱国学经典,老师和学校还应该注重国学经典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结合的形式,如:

第一是将国学经典带入课堂,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为了保证学生能长期坚持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本编写时,要注重国学经典作品的篇幅内容比例,适当的将国学经典教育普及化,深入化,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一项必需的课程,让学生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变成一项长期的学习行为,发挥国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优势,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第二是将国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庭是组成社会大文化的基本成员,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立德树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灌输的观念,而国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修身立德,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不少孩子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洗澡、收拾玩具或停止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个场面,父母最好趁机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说一句,让孩子跟着学一句,再讲解一番,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即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应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当父母忙着做事而被宝宝打断时,教他们诵读《弟子规》中的相关的语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

家长应主要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时机,将心比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人家方便的时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顾自己,这是礼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爸爸妈妈要善于借助国学典籍中的基本礼仪,培养男孩的绅士风度和女孩的淑女风范。

第三是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在传统的学习教育中,应当不断扩宽学习的内容,通过本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国优秀国学文化教育相结合,既不耽误现有的教育模式,又能在学生的思维、品德塑造上引入传统的文化,让学生感悟立德树人之道。学校适当地组织京剧体验、戏曲体验、采茶体验或者书法、绘画、泥塑等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表演和体验活动,既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也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国学文化的理解学习。师生欢聚一堂,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童蒙养正,寓教于行,学习和体验传承国学经典一系列活动可以较高质量低提高学校的文化道德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

4.结束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国学经典内容随处都融合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是对低段学生思维模式、行为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坚持学为所用的原则,将传统国学教育融合到先进的学校教育当中,让在各种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收到传统国学经典内容的影响,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反思,把传统国学经典当做反射自己行为的一面镜子,立德树人,时时咳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让传统国学经典这颗古朴巨树在小学低段教育中枝繁叶茂,处处飘香。

参考文献:

[1]董玲萍.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0):26.

[2]龙波,李堂平.传承国学经典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3):150-150,151.

[3]委晓芳.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小学低年级开展经典诵读实验回顾[J].学周刊,2015,(22):140.

[4]杨菊.国学经典声悠悠儒雅传统记心中——浅谈国学经典在小学阶段的诵读实践[J].考试周刊,2017,(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