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症论治鼓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医分症论治鼓胀

李鹏

李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结核病防治所150001)

【中图分类号】R2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413-02

【摘要】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目的讨论中医分症论治鼓胀。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分症论治。结论鼓胀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衰其大半而止”。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适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关键词】中医治疗鼓胀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继发于现代医学中肝硬化、肝癌、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间皮瘤、营养障碍等疾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虫蛊感染,劳欲过度,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形成。临床医师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结合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腹水的原因,判断分析是肝脏疾病还是腹膜疾病;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疾病。排除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所致的腹水。

拟定治疗原则

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衰其大半而止”。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

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适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

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分证论治

(一)积聚型

1.肝郁脾虚证

(1)治法:疏肝运脾,行气活血。

肝郁脾虚,木不疏土,中焦气滞血阻。其证虚实夹杂,应补虚泻实并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泻其实,健运脾胃补其虚。

(2)选方用药思路:逍遥散加减。本方功能疏肝健脾和营,常用药物为柴胡、当归、香附、川芎、白术、白芍、茯苓、太子参、炙甘草。

(3)根据兼症加减:如脾虚夹湿者,则加健脾利湿之苍术、薏苡仁、猪苓、泽泻等。

(4)根据变证转方:如肝郁日久化热,宜转用疏肝健脾清热之丹栀逍遥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

(1)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气滞血瘀,互结成积,证属实,“实则泻之”,当以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本证气滞常因于肝郁,故其理气之品应选择疏肝理气类。

(2)选方用药思路:化瘀汤加减。本方功能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常用药物为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炮山甲、郁金、青皮、白术、牡蛎、泽泻。

(3)根据兼症加减:如夹有痰湿,加健脾燥湿之川朴、苍术、陈皮、法半夏、茯苓等。

(4)根据变证转方:如病情恶化,见大量吐血、下血或神志昏迷危候,则当遵“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以清胃泻火止血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或温中健脾止血之黄土汤等为主。

(二)鼓胀型

1.水湿内阻证

(1)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水湿内阻,其实较盛,正尚未虚,当以泻实为先,以利水化湿法以祛其水湿,并配合理气之法,所谓“气行则水行”;本证虽正气尚强,然脾主运化水湿,水湿的生成多与脾的功能不健有关,而健脾乃治水之重要治法,故常配伍健脾之品。

(2)选方用药思路:胃苓汤加减。本方功能健脾行气利水,常用药物为苍术、厚朴、泽泻、陈皮、木香、柴胡、茯苓、白术、车前子、陈葫芦瓢。

(3)根据兼症加减:如气虚息短者,可酌加补气之黄芪、党参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水湿内阻,蕴久化热者,可用清热利湿之茵陈四苓散加减;若热迫血溢致骤然大量吐血、下血,则病势危急,可用清热凉血止血之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等。

2.瘀血内阻证

(1)治法: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瘀血内阻,脉络瘀滞,水湿渗泄。证属实,当以泻实为治则。以活血祛瘀法去其根本,以利水渗湿法治其病标。

(2)选方用药思路:膈下逐瘀汤加减。本方功能以活血祛瘀为主,并加用利水之品,常用药物为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丹参、白茅根、大腹皮、茯苓、白术:

(3)根据兼症加减:若兼瘀血内阻,血溢脉外,症见大便色黑,加活血止血之参三七、仙鹤草、花蕊石、五灵脂、蒲黄等化瘀止血。

(4)根据变证转方:若病情恶化,瘀热闭阻心窍,见神志昏迷、吐血、便血者,可用清凉开窍,凉血散瘀之安宫牛黄丸。

3.肾阴虚证

(1)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利水。

津液不归正化,肝肾之阴亏虚。证属虚实夹杂,应补虚泻实,滋补肝肾而“补其不足”,利水渗湿而“泻其有余”;利水可伤阴,滋阴可助湿,故在治疗时需平衡兼顾。

(2)选方用药思路:一贯煎加减。本方功能滋肾养肝利水,常用药物为沙参、麦冬、枸杞子、阿胶、生地、泽泻、茯苓、猪苓、茯苓皮、车前子、白茅根。

(3)根据兼症加减:如兼见内热口干,舌绛少津,加清热生津之玄参、石斛、麦冬。

(4)根据变证转方:若阴虚转为阴虚阳浮,症见耳呜、面赤颧红,可用滋阴潜阳之三甲复脉汤加减。

4.肾阳虚证

(1)治法:温肾化气行水。

肾阳不足,水湿内盛,虚实夹杂,治当兼顾。以温补肾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以化气行水“泻其有余”而祛其实;泻实易伤正,补虚可恋邪,应掌握虚实的盛衰,做到补泻有度。

(2)选方用药思路:济生肾气丸加减。本方功能温肾化气利水,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熟地、丹皮、牛膝、车前子。

(3)根据兼症加减:若兼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加益气健脾之黄芪、党参、苡仁、扁豆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肾阳虚衰,虚阳外越,症见汗出气短,四肢厥冷,则用回阳救逆之参附汤。

参考文献

[1]杨彩虹.鼓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陕西中医,2008,29:(09).

[2]杨勤运.杨本雷主任医师治疗鼓胀临床经验总结.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01).

[3]郑佳连.温阳化气法治疗鼓胀浅识.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05).

[4]吕文哲,李晓燕.敷脐散敷脐配合鼓胀汤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06,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