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如何标准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探讨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如何标准化

姚方成张世勤

姚方成张世勤(平邑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临沂2733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093-02

【摘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检验仪器的自动化发展,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简单的物理目测、显微镜检查已发展到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分析仪,极大地提高了尿液检验的准确度。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医院之间技术水平不均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还有在现实中存在着临床科室急于要求检验科迅速发出报告的急诊情况,这种急诊与规范性检验要求相矛盾,使得检验科无法进行尿液有形成分标准化检查。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如何标准化作以探讨。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标准化

1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概述

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泌尿道常有组织的脱落物和细胞渗出,尿离体离心或自行沉降,其沉降物称为尿沉渣,是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细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鉴别价值。以往直接将尿液离心,取沉渣在显微镜下检查,称为“尿沉渣检查”[1],而开展的流式原理自动化检查方法,无需离心即可直接分析尿中有形成分,称为尿有形成分分析[2]。同样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对尿液分析(Urinalysis)下了明确定义:“用目测、理学、化学(应强调定性、定量)、显微镜及其他仪器(各种尿分析仪、渗透压计等)对尿液标本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泌尿、循环、肝、胆、内分泌等疾病进行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等目的。[3]”因此,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对疾病进行诊断、定位、鉴别和病情预后的判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方法及仪器临床应用的差异性

2.1传统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尽管有多种方法,但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目前临床任然常用的包括显微镜检查法、干化学方法。传统的离心后显微镜检查法,即取混匀的新鲜尿液10ml于一刻度管内,用回转半径15cm的水平离心机以1500r/min(RCF=378G)沉淀5min,取出离心管倾去上层液体使剩约0.2ml,混匀管底沉淀物,用吸管吸出沉淀物的20μl,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10×10倍)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10×40倍)仔细观察,细胞以高倍镜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示,管型以低倍镜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示[4]。这种传统方法受操作者主观误差较大,重复性差,判断不标准,不易定量,定性不稳定,报告结果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是缺乏标准化的实验方法。20世纪90年代临床上大量使用干化学分析仪方法,尿干化学分析仪对尿中红细胞、白细胞检测是应用化学方法进行定性。由当初尿八项已发展到今天的十一项测试项目的干化学分析仪。尽管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在测定红细胞、白细胞成分上有很大的误差性。例如尿中白细胞的测定是基于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有酯酶,可催化吲哚酚酯分解出吲哚酚,后者再与重氮盐反应呈现紫色复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细胞多少呈比例关系,但淋巴细胞不含酯酶,则不与淋巴细胞发生反应,使得出现白细胞结果的误差。在尿液中也常存在类过氧化酶性的物质造成红细胞结果偏高或出现假阳性。而尿有形成分分析是尿常规检验项目的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检验资料,就必须实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标准化。

2.2影像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分析仪

影像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实际上是开发最早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类仪器,就是采用传统的模仿显微镜下形态学检验的方法。工作原理:将尿液标本冲入一次性或流动式记数板,由显微镜和摄像头拍摄一定数量的画面,通过计算机显示后,由检验人员确认尿液有形成分的数量和类别后打印图文报告。代表的仪器有:美国戴西斯公司的DiasysR/S系统、南京千盛QS8005型流程式分析仪、倍肯公司的BC-2002U型尿沉渣工作站以及长沙爱威公司AVE-76系列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分析仪。此类仪器原理相同,区别多在使用计数池类型、自动化进样和加样、自动显微镜的应用、染色与否等方面略有不同。其优点是:形象直观、操作简单、速度快捷、检验成本低。缺点是;尿液中成分复杂,或被污染后,导致误差较大,假阳性高,需人工辅助鉴别。

2.3尿流式全自动化仪器的应用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检验仪器的全自动化发展,流式细胞术为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例如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UF-50,UF-100尿液分析仪是根据流式细胞术设计的专门用于尿沉渣检查的仪器。该仪器所用尿液不用离心,经荧光染色后,应用鞘流技术将尿中有形成分单个有序通过检测系统。根据检测后发出的荧光强度和在前向角测定的散射激光强度以及脉冲的大小综合分析,报告尿中的有形成分种类和数量,仪器可自动报告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5个定量参素数,还可测出尿液电导率指标。另外,如果采用定量报告方式(C/μl),最好采用不离心多数量计数法。[5]更重要的是仪器的社会及经济效益都不错,适合基层医院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

由传统的检验尿液设备到全自动化的尿液流式细胞术有形成分定量的发展,都为检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标准。作为传统的显微镜检查法在目前仍然是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金标准,所以当仪器检测细胞仍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有必要用显微镜进一步确诊,但当有大量标本时就费时、费力、每个不同检验医师结果随意性大、不以准确定量,且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利临床动态观察一些特殊的疾病变化。干化学方法具有标本用量少,易操作,检验速度快,重复性好,符合急诊的需要,而且能对几项尿液成分进行化学半定量分析,但对具体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易受尿液中存在的一些成分干扰,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所以此种方法适合临床的初筛检测。全自动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具有标本不离心,检测速度迅速,对尿液中病理成分敏感已检出且重复性稳定,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每一种检测步骤都可以自动化,如此易于统一的质量控制,制定标准化。但尿流式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检测尿液中的其他如滴虫及药物结晶等成分,所以只有将显微镜、干化学式分析仪和全自动尿流式细胞分析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补缺点,整合各自的优势,制定合理化、标准化的检测流程才能对尿液有形成分做出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3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在世界许多先进国家开始采用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沉渣定量分析,以XX/uL的形式来报告实验结果。定量分析尿沉渣结果,对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病情的动态观察都很有帮助。但是,无论是哪一个仪器都只有一个过筛仪器不能完全取代人工镜检,所以到任何时候显微镜的作用都无法取代。

1995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召开了尿沉渣检查研讨会,提出《尿沉渣标准化》。2000年,中国CCCLS参考NCCLS、JCCLS、ECCLS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文件并推荐各医院采用尿沉渣定量分析法。中华医学检验分会于2002年出台了:“尿沉渣检验标准化建议”[6]。该建议中从尿液的收集标本容器、运送的方式及要求、检验步骤的规范化及其检验的项目到包裹结果的签发都做了详细的标准化、合理化的严格要求。对有条件、缺乏检验专业人才的基层医院是一部详实的理论操作参考资料。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6]由此看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分析标准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医学检验仪器的自动化、标准化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基层医院的检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也会随之而变化,符合当地的经济水平及患者检验尿液标本的要求,也相应的制定和遵循现存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查方法的标准。

4讨论

综观本文的分析探讨,展望未来利用结合干化学分析仪和全自动流式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相结合的分析尿液有形成分的方式在临床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随之相符的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措施也会得到不断的修订,更近一步地符合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标准化。《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文件也将在各医院采用,作为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标准化指导作业书。

参考文献

[1]孙荣成,王鸿利.临床实验诊断学[J].333.

[2]顾可梁.尿有形成分分析几个[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1):74.

[3]王鸿利叶裕春主编中华检验医学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382.

[4]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

[5]李雅娣,邱方成.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临床及影响因素分析[J].微循环杂志,2005,15(4):145~146.

[6]从玉隆.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建议[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