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拔管方案的临床研究贺平波

/ 2

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拔管方案的临床研究贺平波

贺平波葛春刚杨波肖炳华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发性气胸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作为随机分组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显示发现全部复张后进行夹闭胸腔引流管1d,患者未出现气胸增多后进行胸管拔除;实验组患者则在患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即可对胸管进行拔除。记录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和拔管前再次漏气率,以及拔管后的病症复发率,评价两组患者的拔管后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拔管前再次漏气率和拔管后病症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原发性气胸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进行拔管时,可以在术后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对患者进行胸管拔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拔管前再次漏气率和拔管后病症复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拔管方案;临床研究

胸腔闭式引流是应用于治疗原发性气胸的常规方案之一,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在对患者进行插管后,胸腔引流瓶溢出气泡,如果患者胸瓶未见漏气1-2d,检查患者胸部x片后发现费全部复张,可以夹管24-48h后复查,无气胸增多时,可以对患者进行胸腔引流管拔除[1]。但这种传统治疗方案,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重复的胸部x片检查,才能对患者的肺部状况予以证实。所以这种方案在应用过程中较为复杂,并且需要患者进行长期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感受[2]。而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对胸瓶水柱进行观察,可以间接反映出患者的肺复张状况。所以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发性气胸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原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的最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原发性气胸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日期单双号作为随机分组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中均包含34例患者。对照组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67.8±5.1)岁;实验组中患者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58.6±4.9)岁。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原发性气胸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不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对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显示发现全部复张后进行夹闭胸腔引流管1d,患者未出现气胸增多后进行胸管拔除;实验组患者则在患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即可对胸管进行拔除。

1.3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和拔管前再次漏气率,以及拔管后的病症复发率,评价两组患者的拔管后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拔管前再次漏气率和拔管后病症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3讨论

原发性气胸是由于胸膜下肺大泡破裂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当患者胸膜破裂后,胸膜腔会与大气直接接触,气流也会直接进入胸膜腔,从而产生胸膜腔积气,气胸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形成的[3]。在患者发生损伤后,数个小时即会出现炎症反应,在进行治疗时,需要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来对患者的胸腔状况进行恢复,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在对患者进行胸管拔管时,也需要采用合适的时机对患者进行胸管拔管,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4]。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规所采用的保管方式,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x线检查,这样就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康复状况,需要患者多次进行配合,同时多次进行x线检查,也会对医疗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了在患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使进行拔管的效果[5]。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拔管前再次漏气率和拔管后病症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原发性气胸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进行拔管时,可以在术后待胸瓶水柱无波动且为负压时对患者进行胸管拔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拔管前再次漏气率和拔管后病症复发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文瑀,富沛涛,董良.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破口闭合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1):105-106.

[2]王佳林,李泽亚,冯维忠.微创置入单向阀引流导管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10):57-58.

[3]张胜超,袁军,郑如恒.原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拔管方案的临床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5,22(12):1176-1179.

[4]崔美霞,贾玮,李月川,李海娜.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破口闭合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5,43(06):659-662.

[5]崔美霞.胸腔闭式引流术对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破口闭合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