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为何多发生于春季?——从“天人合一”理论谈郁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郁证为何多发生于春季?——从“天人合一”理论谈郁证

王华富

王华富

四川绵阳涪城区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1000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压力的加大,郁证(含西医的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神经衰弱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防治郁证的发生?笔者从“天人合一”理论结合“肝”的生理机能、病因病机、肝病治疗等方面,提出了“郁证多发生于春季”之论,为临床医家提供“春季防郁”的“治未病”思路,值得推广。

【关键词】郁证;春季;天人合一;治郁先治肝

郁证为何多发生于春季?

笔者从“天人合一”理论详细阐释!

郁证是由于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类病症,包含西医的“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症”、“神经衰弱症”等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状。《丹溪心法·六郁》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首先:我们要了解郁证发生的病因病机。郁证多发生在“肝”。

一、肝的主要生理机能之一是“主疏泄”:

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多因情志抑郁,郁怒伤肝而致,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多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为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二、从五行与肝的关系:

肝为刚脏,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故肝气具有柔和与伸展畅达之气;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性喜舒畅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肝病多见阳亢、火旺、热极、阴虚而致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从而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至抽搐、角弓反张等刚强躁急特性。“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华、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生理机能,所以肝属于木。

三、从肝的在志而言:

在志为怒。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由肝之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而出现的正常情感反应,故为肝志。怒志人皆有之,一定限度内的正常发泄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有利于肝气的疏导和调畅。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则易于伤肝,造成肝气疏泄失调;前者可致肝气升发太过、疏泄过亢;后者可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怒以肝之气血为生理基础,故肝之气血失调常可引起怒志的异常改变。《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当肝气过亢,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时,常可表现出易于激动,情绪失控,易于发怒。肝气虚、肝气不足,则易于产生郁怒之变。

四、从七情所伤与情志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是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体现。如果太过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七情所伤出现的气机紊乱表现,与五脏相应的关系: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五、从阴阳交感与肝的关系: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周易·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学说在肝脏形体分阴阳中,把“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主升发,属阴中之阳”。这说明郁证的发生不能脱离宇宙而独立发生,而是与整个宇宙相联系。

六、从四象体质理论与肝的关系:

四象体质理论源于《灵枢·通天》曰:“有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春为少阳,位东方,属木。故郁证与肝有关,属少阳之人。

七、从“天地人合一”理论与肝的关系:

《周易》以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系。其卦画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说明天、地、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周易·系辞下》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战国时期,道家黄老学说汇集道、法、儒、墨等众家思想精华,明确提出“天地人一体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在志为怒,夏在志为喜,长夏在志为思,秋在志为忧,冬在志为恐”,《素问·气交变大论》释之为:春季阳长阴消,易致阳气升发太过,肝气亢急而怒。

“天地人合一观”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渗透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素问·疏五过论》说,如诊病不问“尝贵后贱…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封君败伤,及欲候王…离绝菀结,忧恐喜怒…皆受术不通,人事部明也”。天地人合一观强调诊断和治疗疾病要了解病人的喜怒哀乐、地位变迁、生活条件,并与天文、气象、季节、地理条件、地域环境等宇宙框架中去分析,以寻找其本质和规律,预测其发展变化。这就是郁证与春季的关系。

八、郁证与春气相通应的关系:

以上,我们了解郁证与肝脏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知识之后,那么我们要了解郁证与春气相通应的关系:

春季,阳气始生,生机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人体之肝气升发、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春气相通应。肝气随春而盛,升发而畅达。时至春日,人体气血亦随“春生”之气而生生不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以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春季肝气应时而旺,若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于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或两胁胀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就是郁证多发生于春季的原因,彰显中医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九、郁证治疗从肝论治:

由于肝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治郁必先治“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杂病源流犀烛》曰:“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医贯·郁病论》说:“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曰何?逍遥散是也”。

十、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告诫大家,春季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力戒暴怒,以防郁证的发生;春季防治郁证,从治“肝”开始。由于中医治疗郁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孙广仁郑洪新)

[2]《中医临床心理学》(主编:张孝娟黄小玲)

[3]《中医心理学》(主编:庄田畋)

[4]《心理治疗》(主编:胡佩诚)

[5]《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主编:张宏耕)

[6]《精神病学》(主编:郝伟于欣)

[7]《心理治疗学》(主编:2012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书)

[8]《抑郁症防治》(主编:王健)

[9]《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主编:江开达马弘)

[10]《医学心理学》(主编:李心天)

作者简介:王华富,(1968.10-)月,男,汉,四川三台,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心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