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要接受“不完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23
/ 1

育人要接受“不完美”

廖爱秀

廖爱秀(永兴县太和中心学校湖南永兴422300)

任何东西都有不足之处。任何人都有不完美之处。在生活中,人们常因为过于注重事物小的缺陷而忽略大体的美好,也不愿接受那有缺陷的事实,类似的情形在教育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说,学生因为外在的缺陷、智力的低下遭到一些老师的讥讽。对口吃又嘶哑的学生大吼:“吵死人了,别扯着你的公鸭嗓子瞎嚷嚷!”对弱者骂:“您这个傻瓜,让我多费心!”“只有你一人不及格,让老师丢脸!”学生的错误,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当成反面教材,或者当从批评,或者注入考评。

试问,你没有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吗?他们或爱劳动或尊敬师长或团结同学或守纪听话等等。这些好的品性就被忽视了吗?

育人,不是“鉴宝”,两者混为一谈,怎么会有理想的育人效果?

要知道,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对象的成长性,这是和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同的地方,孩子处在旺盛的成长时期,当然会存在许多不足表现,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能明辨是非,学习还在摸索方法,这都是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也是正常的现象。作为育人者,要正视这些因素,把它们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而不应该像商人一样挑剔、苛刻。

同时,育人者自然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从逐渐适应到得心应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工作上的漏洞,在育人方式或方法上存在偏差。他们也需要得到呵护、扶持、悉心栽培,从而在教育实践中逐渐走上正确的轨道,体验到工作的快乐。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无论是育人者,还是受教育者,面对他们身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足,必要的批评与指正都是可以的,但同时还需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千万不能像“鉴宝”一样,为一时之利,错失了更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