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唱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论合唱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匡传英

【关键词】合唱教育审美水平感知能力自我和谐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下,合唱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种艺术形式目前在高校中也成为最活跃、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之一,但一些高校往往只是认识到合唱活动娱乐性的一方面,对其教育作用并没有真正理解。并未重视合唱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合唱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笔者认为,合唱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作用。

一、合唱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完美的教育应当在德、智、体、美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中国传统的教育常常忽视最后一项,即使有一些人重视美育教育,也只是从其功利性出发,但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美育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我们的明天培养新人。而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的,合唱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培养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

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熏陶,既需要有大量的感性接触的基础,还要求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因此,在给大学生进行合唱教育时,合唱作品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各个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和加强对民族深沉意识的理解。如王震亚改编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改编成合唱曲后,更是增添了其艺术感染力,使其既有横向的线条美,又有纵向的、饱满的和声之美。结构层层变化,情绪层层递进,感情抵达高峰,起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最后又在依依惜别的叹息声中结束。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学习这首歌曲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以及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会盛唐气象与古琴气韵,及朋友之间朴素、真挚的感情。而《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它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生动刻画出游击队员在前线英勇奋战的壮丽景象。在演唱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节奏音高结合产生的力量美,以及游击队员英勇奋战、顽强抗日的英雄形象。《龙船调》、《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又能让学生领略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底蕴所造就的抒情、优美、含蓄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民歌之美。而巴赫的《小步舞曲》能让学生感受巴洛克时期那轻快、典雅、愉悦的音乐风格。在潜移默化中逐就高校音乐教师而言,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和方法,已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手段的改进让教师得以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投入到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中去。如音乐史论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幻灯、录像、课件,表面看会增加该课程的准备时间,但由于这些资料可由相关教师分工制作,并可反复多次使用,因此实际上会大大减轻教师的负担。反过来教师利用这些音乐教学资源,又可在课堂教学中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情境灵活地组织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促使着教师成为合格的课堂组织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另外,同样是备课,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最新的音乐信息,更加有效快捷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从中获取、分析、加工各种相关信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优化。

对于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无疑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因材施教,实现符合音乐教学特点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双向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是现代高校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与完善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师素质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熟悉种种风格特征,最初让学生获得表层印象,逐渐地超脱它而和作品情感共呼吸,最后顿悟出作品的音外之音———意蕴。①

至此,受过如此审美教育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亦能用审美的眼睛看待音乐、对待生活。

二、合唱教育能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指我们在实践中对丰富生动的外部现象直接摄取和反映的能力,其往往与遗传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将潜在的能力唤醒,最重要的途径是培养学生们的亲身体验,感受种种现象。②

杜威曾说,音乐是“一种运动和变化的复杂体验”,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培养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音乐艺术是按生命力的模式创造的有动机的孕育、生长、高潮衰落。这种生命模式一旦成为我们自己的感性认识习惯,就会对自己所接触的人或事的感知敏锐起来。

合唱艺术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接受合唱教育时能逐渐接受声音运动中的美,领悟美的真谛,随着学生对各种不同声音运动形态合唱音乐的学习和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合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表现出歌曲的内在情感,如喜悦的、悲伤的、愤怒的、惊恐的,包括这些情绪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都需要学生将其准确的表现出来。而这些很细小的感知上的变化是用言语无法表达出来的,古人曾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即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如实的将所要表述的情感描绘出。同时歌曲中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的表现也需要学生用心的去感知,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快慢快的三段体,起、承、转、合的曲式,铿锵有力时的结束,末尾的飘然而去……种种不同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储存的模式愈多,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感知力也就越强同时,合唱作品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既要兼顾到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就是真正具有表现力的音乐。在选择各种类型的合唱作品时,如流行歌曲、爵士乐、摇滚乐、民间音乐、音乐会音乐、颂歌等都可作为富有表现力的合适的作品。在培养大学生感知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合唱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

自我和谐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调和其人格结构中的各个层面使自己在内在的身心需求、外在的环境现实以及未来理想等各个方面均能协调一致。③

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年龄一般在17—22岁,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自身生理尤其关注,很容易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产生自卑情绪。④

如何让这些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脱自卑情绪,如何使他们调整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其投入社会并能被社会所接纳作好准备,是高校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成为高校和谐教育的重要环节。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出发,合唱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是将歌唱以集体的形式来展现,具有群众性、均衡、和谐等特点,且集合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为一体,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和均衡。在表演过程中合唱队员的声音、动作、表情都必须得到统一,相互之间要相互合作配合默契,同时服从指挥的安排,这样合唱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合唱训练对学生自我和谐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合唱队员参与到合唱中来,感受旋律的流动的时候,就已经服务于其表现力的要求,在表现音量、音色、和声、情感的和谐统一时,就有了“属于”和谐的体验。因此合唱教育并不说教,只在要求学生表达和感受音乐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来,学会倾听、合作、分享。

合唱活动的开展还能开阔学生眼界,陶冶情操,在一定程度上可疏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助于提高承受能力,是加强大学生自我和谐的有效途径,对正在发育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合唱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亦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中如何通过合唱教育的实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广大的学者不断的研究探讨,促使合唱教育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注释:

①林华《乐朝圣进阶》【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月第2次印刷第247页

②林华《音乐朝圣进阶》【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月第2次印刷第244页

③吴继红.《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02

④吴继红.《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02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朝圣进阶》【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月第2次印刷

[2]吴继红.《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02

[3]匡传英.《浅谈合唱教学中协作精神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7.02[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资助项目“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现状、作用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AZZ154)

作者简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合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