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相关低血压的诊治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透析相关低血压的诊治新进展

杜樱洁贾新霞

杜樱洁贾新霞(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内科新疆昌吉831100)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0%-40%。透析低血压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诱发心律失常,损害残肾功能,影响患者的预后,缩短透析时间导致透析不充分。既往透析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较受重视,对透析低血压关注较少。本文就目前已有的一些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探讨透析中低血压的机制和防治。

1透析低血压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透析低血压的分型,可分为两型:(1)发作性低血压(IDH):指基础血压正常或增高,在透析过程中SBP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25%,DBP小于6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超过30mmHg。并有临床症状,多于开始透析2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汗,打哈欠等症状,甚至可有一过性意识丧失,呼吸困难,黑蒙,肌肉痉挛。发生率约为30%-40%。(2)慢性持续性低血压(SH):常发生于透析多年的患者,特征是透析间期收缩压仍持续低于100mmHg,机制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尿毒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对缩血管物质如血管紧张素Ⅱ或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下降,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NO)或肾上腺髓质素过量产生及心功能衰竭等原因引起,尚无满意疗法。发生率5%-10%。

目前糖尿病肾病在透析人群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心血管功能受损严重,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最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透析相关低血压更加影响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的预后。

2透析低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

透析低血压(主要针对IDH)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血管收缩能力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血浆再充盈不足、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等。发病机制分述如下:

2.1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

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病人发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见于超滤引起血管内容量减少,同时存在心脏充盈障碍的情况。超滤速度过快,干体重设置太低,透析液钠浓度过低。

2.2血管收缩能力障碍

见于透析液温度过高,透析过程中进食,组织缺血,自主神经病变,舒血管物质增多等。

2.3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的高血压,贫血,主动脉顺应性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左室肥厚,心肌顺应性减低,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患者对超滤的耐受性下降。

2.4血浆再充盈不足

血浆再充盈速率的相关因素有低白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利于血浆再充盈。高钠透析液有利于血浆再充盈。

2.5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

心房利钠肽(ANP),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使平滑肌收缩减弱,血管舒张。内皮素(ET-1)生成减少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发生透析低血压。

3易发生透析低血压的危险人群

高危人群有老年患者(>60岁),尿毒症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1kg/d),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包疾病,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或贫血。

4透析低血压的预防策略

4.1保持最合适的血容量

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准确设定干体重,稳定持续的超滤,改善血浆的再充盈,避免透析中进食,设定个体化的钠浓度,支持疗法。

4.2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性

降低透析液的温度(35℃-36℃),纠正贫血达目标值(K/DOQI指南推荐Hb110-130g/l),充分透析,纠正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纠正心脏疾患。

4.3调整透析处方

控制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以减少透析超滤,增加透析液钠浓度,采用可调钠模式,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次数,低温透析。

4.4药物干预

降低透析低血压发生的理想药物特征为:能恢复心血管系统对容量减少的正常代偿反应;药理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非常相似,但保留a1受体兴奋作用,无B1受体兴奋作用;口服吸收快速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不透过血脑屏障;药物仅在透析中或透析后短时内发挥作用;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常用于治疗透析中低血压的药物有米多君,咖啡因,左卡尼丁,加压素,麻黄碱等。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表明米多君(选择性a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对预防和改善透析中低血压的症状和严重度有益。严重心肌缺血患者,避免使用米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