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作文创新之我见

林忠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港区中学林忠

“文贵出新”,新就是写人之所未写,发人之所未发。一般对“有创新”的表述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创新是作文的生命线,是作文不断追求的极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看法、观点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做到大胆的“我手写我口”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酒香不怕巷子深”“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2010年贵港市中考作文要求以“聚”为题写一篇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家庭团聚”、“亲人团聚”这方面立意,让人觉得千篇一律;但是有一些考生却能独辟蹊径,从“统一”来立意,写秦始王统一全国让中国首次团聚,写大陆和台湾人民盼望团聚。这样立意,不但显得层次高,而且主题新颖,令人拍案叫绝。

二、材料创新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学生作文材料趋同,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提及母爱,必然是妈妈冒雨送伞,妈妈冒雪送棉衣、妈妈带病织毛衣、妈妈半夜纳鞋底、妈妈背我去看病。提到老师,往往是批改作业到深夜、带病给学生补课。这样的材料,虽然不跑题,但是题材陈旧,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作文材料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如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2010年贵港市中考作文要求以“聚”为题写一篇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从“家庭团聚”、“亲人团聚”这方面取材,评卷老师觉得味同嚼腊,但有一些学生却能独具慧眼,写2008年奥运大家庭的团聚,写了玉树抗震救灾使百姓得以团聚。这些材料,富有时代特色,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取材新颖呢?

1.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中选择材料

所谓“熟悉的材料”就是指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让自己感动的事。因为是来自第一手的材料材料真实可靠,因为是自己熟悉的材料,才能写细写透,因此才能引起共鸣,感染读者。例如2009年我校学生作文《敬佩残疾人》一文,作者选材典型、新鲜,把“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的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写入文中,使读者深受感染,把一个传统的“敬佩“题材写得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写的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令人信服,读来十分亲切感人。这样的例子,课本中也有很多,如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写出独具一格的佳作,平时就要关注自己周围熟悉的生活,要多观察,多思考。

2.从热点时事中选择写作材料

俗话说:“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篓”,作文也是如此,选新材,走新路,屏弃那些你用他用我也用的材料,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写他人之所未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使人一见钟情。

2010年又是一个“热点素材年”,国家大事中,有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广州亚运会将在下半年举行多项惠民新政全面落实,等等;让我们感动的新闻人物,有“暴走妈妈”陈玉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孝顺模范雷华林;还债老人郑宜,等等。反面的例子有山西疫苗事件;章子怡“诈捐门”事件;赵作海蒙冤案,等等。这些热点材料,由于发生的时间不长,读者都觉得比较新鲜,也容易写出新意。

如2008年秋季期学生作文《不灭的奥林匹克精神》,作者抓住了五位最受欢迎的“非奥运冠军运动员的失败经历。因为当时奥运会刚刚结束,“北京奥运”又是当年的热点话题,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产生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3.从独具地域色彩的风土人情中选择材料

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对于别处的读者来说,很有新鲜感,用这些材料写文章,就特别新颖,特别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作家沈从文,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在众多的民俗中选择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进行描写,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让人眼前一亮,令人回味无穷。

三、构思创新

所谓构思,指我们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没有构思就不能着手文章的写作,它是写作的中心环节,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构思大体包括材料的选择、中心的确定、形象的构想、体裁的明确、技法的运用,表现形式的探索及考虑读者的特点与要求等。构思出新出巧了才能产生富有特色的佳作。构思的出新出巧,指的是在提笔写作之前或正在写作之时能够想到并合理运用出一般人不易注意到的新角度、新材料、新的行文思路和表达方法让人读了你的文章能够眼睛一亮,精神一振,觉得有收获。

怎样才能出新出巧呢?记叙类文章中,以下的技法较为常用。

1.误会法

这是造成文势起伏曲折的常用技法。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形成对人物的有利或不利环境,以此展示人物性格、事件性质,形成文章的波澜。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我和老余开始以为是瑶族老人,后来相继误会是梨花姐妹、解放军叔叔,结尾才揭开谜底: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姐妹、解放军叔叔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有了误会,文章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悬念法

指在文章开头或中间故意设置“疑团”,或摆出事实矛盾,却不立即解答,从而牵动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急于想知道后事如何不可,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提示谜底。使用悬念法的目的是使文章情节跌宕,曲折多姿,收到出奇制胜、扣人心弦的效果。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设置悬念,一会儿说是野狗,一会儿说是将军家的狗,一会儿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宣判也随之变来变去,读者也会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念头:狗到底是谁的?警官最后怎么宣判?直到看完文章,才恍然大悟,善罢甘休,这就是悬念法的魅力所在。

3.抑扬法

在一篇文章中,褒与贬先后出现在同一人物或同一事物上,以此强化感情,造成文笔起伏,突出人物形象。抑,即压抑、贬低;扬,即褒扬、抬高。为了塑造出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故意从相反处落笔,造成其表面特征与真实思想性格的互相背离,最终揭示出本来面目,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好处是加深读者对文章记叙描写的印象。抑扬随转,情绪激变,可产生摄人心魄的思想艺术力量。抑扬对立,波澜起伏,可使文势曲折多变,摇曳生姿,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文章开始写阿长长相不好,说话不雅,睡相不佳,我对她充满了怨愤;后来阿长给我买来了“别人不能买或不愿意买”的《山海经》,我全身震悚,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更好的刻画了阿长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

当然,作文的创新不仅仅限于以上几点,还有结构创新、人称创新、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等,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