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律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探讨

周济娟

关键词:律动理解记忆情感发展

一、律动在幼儿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律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以幼儿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训练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律动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律动大多只是用在艺术领域教学,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幼儿感受乐曲的能力,体验音乐活动美的情趣,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但是忽略了律动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

目前幼儿入园年龄越来越小(2岁上小班,3岁上中班,4岁上大班),导致幼儿的能力与教材要求完全不符,幼儿很难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有的幼儿园由于经费、园舍、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班额过大,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只好另辟佳径,努力寻找既符合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幼儿学习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律动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二、律动在幼儿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的探究

律动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具有以下教育价值:

1、帮助幼儿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有完整、准确、自如的表达。要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就应当使幼儿同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及其他刺激,律动就是同时融合了各种刺激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秋天水果多》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幼儿能用恰当的词句讲述动物们运水果的情形,学习动词:顶、挑、抬、背、抱、推等。可幼儿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张冠李戴的,把“挑”说成“抬”,把“背”说成“驮”,根本不理解什么是“顶”。我试着把这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动物运水果律动》,第一节:小猴、小猴顶香蕉,第二节:小猪、小猪抱西瓜,第三节:小兔、小兔拎葡萄……当我教幼儿这个律动时,他们兴趣很高,眼睛看挂图,嘴巴念儿歌,耳朵听音乐,身体做动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很快就理解了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并能准确运用这几个动词。

2、帮助幼儿记忆。所谓记忆,就是指对已学过或接触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幼儿的记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在逐渐发展;二是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三是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律动教学就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可以帮助幼儿记忆。例如:大班下学期语言教材中,有一节听说活动《做事请有顺序》,要求幼儿能运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表达画面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由于幼儿没有实践经验,怎么也记不住栽树的顺序,于是,我就编一个《栽树律动》教给幼儿,幼儿在反复做律动中终于记住了栽树的顺序。

3、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关系到智能、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是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快乐和开心,就能拥有自信、勇敢、合群和健康。比如:幼儿高兴起来,有拍手的,有跺脚的,有拥抱的,甚至有拍桌子、摇椅子。但是,像拍桌子、摇椅子这些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只会破坏气氛,影响活动。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妨编一个《快乐律动》,把表达高兴的动作(鼓掌、相互击掌、撞胯等)融入律动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表达高兴的动作,并在不经意间正确的表现出来。

4、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时期可塑性强,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有位哲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趋早性、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幼儿行为需要成人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律动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之一。例如:编一个《洗手律动》,教幼儿学会洗手,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编一个《彩笔宝宝上班律动》,教育幼儿不能乱扔彩笔和笔帽,养成正确拿、放彩笔的好习惯;编一个《礼貌律动》,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三、科学合理地创编律动

律动艺术性较强,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创编律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题材的选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时机,提高教育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瞬间即逝的灵感启示,关注幼儿的需要,把幼儿感兴趣的、不易理解的、难以记住的、以及要求幼儿记住的事情编成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适当表达,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音乐的选择。音乐是律动的灵魂。选择或创编律动音乐首先要符合律动的内容,比如:《猪八戒律动》的音乐最好是诙谐、幽默的,《快乐律动》应该是明朗、欢快的。其次音乐要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富有感染力,让孩子听后能展开想象。律动音乐不宜过长,以8个小节为宜。

3、动作的创编。幼儿律动动作的创编要考虑到幼儿的生理、心理以及年龄特点,不能繁琐、复杂,要简单、重复,一遍音乐一个动作反复,便于幼儿记忆。

4、声音的参与。有声音参与的律动,可以让幼儿宣泄情感,幼儿更感兴趣,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猪八戒律动》,第二节切西瓜,幼儿边做动作边念“切、切、切”,第三节吃西瓜,幼儿边做动作边说“啊呜!”,第四节肚子疼,幼儿边做动作边说“哎哟!”等等,有声音的参与,幼儿表演得更有劲头,积极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教育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纲要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