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青松》教学分析

余畅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650031

摘要:《青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的学习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改变思路、改变方法,以文本为载体,将对比阅读的教学模式引入低年段的古诗教学中。本文中我将从教学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评价反思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松》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青松》这首诗选自陈毅的《冬夜杂咏》。全诗共四行,诗的前两行写景,后两行抒情。整首诗描写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

2.学情分析

我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四个方面充分备学情。孩子有一定量的古诗积累,能很快找出诗的节奏韵律,这是他们已有的基础。这首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学生未知的内容。积累背诵、体会品格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岁寒三友的品格是他们想探究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背诵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写美观;理解词句;朗读背诵;体会品格。

2.难点:体会松之坚韧挺拔,领悟松之高尚纯洁。

四、教学策略

1.趣­­——识字。2.画——解义。3.境——悟情。4.议——明理。5.比——延伸。

五、教学过程

1.趣­­——识字。

(1)课前引导学生说说对松树的了解,迅速抓住孩子的心理,拉近古诗与学生的距离。

(2)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并交流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生字。

2.画——解义。

冬夜,窗外下起鹅毛大雪,雪花漫天飞舞,树枝上压满了厚厚的积雪,大雪中其他植物凋谢枯萎,只有青松更加挺拔。一压一挺,这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传神地刻画出青松的坚韧挺拔。“等到大雪融化后,我们又会知道怎样的青松?”在图片和视频的对比感知中,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发出了赞叹,从而清晰地感受到雪后青松更加挺拔、更加洁净的特点。不畏严寒更挺拔了就是“高”,雪水滋润后更洁净了就是“洁”。“高洁”这个词语在诗中是形容青松的,但它更多的是用来形容那些高尚的人。在教师提问“我们认识哪些高洁的人?”这一环节中,学生充分调动已知说出了许多伟人,此时进行升华,使学生明确了这些伟人和青松一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具有高尚的品格。本课的难点松之坚韧挺拔、松之高尚纯洁在诵读中就解决了。

3.境——悟情。

课标中提出“要在情境中学会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的资料,始终让孩子置身在一种意境中。教学中注重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且每次读的要求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一读,读诗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二读,读诗意,理解诗义,读出感情;三读,读诗情,由内而外,体会品格。

4.议——明理。

在学生体会诗情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中,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当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你会怎么做?孩子们又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畅所欲言,个个争当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小青松。不知不觉间,良好的品质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

5.比——延伸。

通过图片引入对比阅读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在教学《梅花》的过程中,始终与《青松》进行对比。青松在大雪中“挺且直”,梅花凌寒“独自开”。“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而梅花的高洁就是那悠悠的“暗香”。在对比中体会雪中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格。此时对松的崇敬、对梅的喜爱已内化于孩子们心中。在学习“松”、赏析“梅”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去探究“岁寒三友”竹的风采。

六、评价反思

我通过展示图片、想象画面,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借助图画读懂诗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品质,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感受青松的高洁和梅花的暗香;拉近诗与学生的距离,尽量让学生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学做青松;通过感悟诗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青松这首诗就是要赞颂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通过对比阅读,拓展教材外延,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岁寒三友”的品格。

由青松这一点,到“岁寒三友”这一类,再到四季这一主题,这是一种横向对比。我们还可以诵读陈毅《冬夜杂咏》中的《红梅》《秋菊》进行纵向的对比。对比阅读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方法,我将它引入低年段古诗教学,力求为孩子打开一扇门,走进诗中构建更广阔的阅读网络。孩子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一,带动课外的二,进而尝试更广阔的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举一反三”。尝试用对比阅读这种方式进行古诗教学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对比材料的选择和内容深度及广度的挖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