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观察分析张礼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观察分析张礼荣

张礼荣李艳

张礼荣李艳

黑龙江省七台河人民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效果,总结护理要点。方法:2014年2月~2015年10月,医院共以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172例,雾化吸入前做好沟通、病情监护、制定雾化吸入时间表、合理安排雾化吸入时间,雾化吸入时做好监护,选择合适的体位,低流量雾化吸入,可以干毛巾辅助固定雾化吸入,或采用睡眠雾化,雾化吸入后,清洁消毒设备,立即吸痰,监护20min,轻柔操作,进行面部清洁,同时做好原发病护理、防寒保暖、基础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结果: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1例喉部痉挛,未见继发性感染,所有患儿配合均较好,5例睡眠雾化吸入。结论: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基本成熟,需积极预防喉部痉挛、发生异常后迅速处置,做好雾化吸入前准备。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小儿;雾化吸入;临床护理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小儿因肺部功能尚无健全,自我护理能力不足,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1],若久治不愈,可并发心肌炎、哮喘等症,严重损害患儿生命健康,甚至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有报道成年人哮喘、鼾症与小儿时期呼吸道感染有关,提示呼吸道感染还可能引起长远预后。雾化吸入是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法,通过吸入药物,可增进排痰效果,增进疗效。但雾化吸入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部分小儿对雾化吸入较恐惧,雾化吸入次数过多可能造成呼吸道粘膜损伤,做好临床护理非常必要。2014年2月~2015年10月,医院共以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172例,现报道如下,总结护理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72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0例,年龄2~11岁、平均(5.8±1.4)岁。上呼吸道感染104例、下呼吸道感染68例,病毒性感染114例、支原体感染51例、细菌性感染7例。病程2~11日,平均(3.4±1.0)日。急性125例,亚急性36例,慢性11例。

1.2方法

1.2.1雾化吸入护理

(1)雾化前:①做好沟通,以儿童式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解释超声雾化吸入的操作方法、需注意配合事项、雾化吸入时注意事项,争取家属同意,告知治疗的目的、可能获得疗效等,以保证治疗顺利开展;②病情监护,据患儿面色、呼吸情况,判断疾病发生、进展情况,以随时准备雾化吸入缓解症状;③据医嘱制定雾化吸入时间表,雾化吸入尽量在饭后1h左右进行。

(2)雾化吸入时:床边监护,若见憋喘、呼吸窘迫等症状,立即停止,给予拍背、引痰,或以吸痰器吸痰;部分小儿自主呼吸能力较弱,不宜采用仰卧位,可将患儿抱在膝上,取直立坐姿,半坐位或侧位位,以降低横膈肌对肺部压力;为预防呼吸道痉挛,宜低流量雾化吸入,面罩对准患儿口鼻,距离10cm左右,也可应用于含嘴,若2岁以下或配合能力不足,可在消毒后,以干毛巾围在患儿颌下,必要时采用睡眠雾化[2]。

(3)雾化吸入后:雾化吸入后,取下面罩,以消毒水消毒,清水冲洗,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雾化吸入30min后,立即吸痰,监护20min,若见憋喘、呼吸窘迫等症状,应暂停雾化,给予拍背,引痰,必要时应用吸痰器吸痰;若见患儿出现呕吐,立即停止;吸痰时,轻柔操作,插吸痰管时,小心操作,进入咽喉壁后,轻轻动一动导管,吸痰,事前医嘱患儿务必不要紧张,若见小儿咳嗽等反应,立即终止;不应过度吸痰,合理控制系统次数;雾化吸入后,立即进行面部清洁,漱口、洗脸,处理残留药液。

1.2.2其他

做好防寒保暖,注意防寒保暖,病房温度控制在24~25°为宜,相对湿度50%~60%,适度盖被。针对有一定理解能力小儿,做好健康教育,可进行事前训练,评估患儿耐受。鼓励患儿说出自身感受,有无异常,以及时终止雾化吸入。对于年龄较小尚无自我管理能力小儿,做好基础护理,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喂养等,评估患儿基础护理需求[2]。对于长时间住院者,积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结果

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1例喉部痉挛,咳嗽,终止,对症处理后,降低流量,后成功雾化。未见继发性感染,如肺炎。所有患儿配合均较好,5例睡眠雾化吸入。

3讨论

雾化吸入方法并不复杂,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呼吸道疾病治疗之中,使用较安全可靠。但对于小儿而言,雾化吸入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①小儿配合能力差,不利于雾化吸入的开展;②小儿喉部组织发育不健全,防御机制不健全,对雾化耐受低,若雾化吸入速度过快、颗粒过大,可能引起器官痉挛,甚至可诱发呼吸困难;③小额二横膈肌位置较好,胸廓获得幅度小,又因为未学会深呼吸,可能出现呼吸费力、烦躁等情况,影响护理配合。为此,对于小儿雾化吸入者,需做好风险管理,规范操作,选择合适的体位、吸入流量,做好吸入前训练、体位固定,吸入过程中,做好早期监护,直至平稳吸入后,交由家属照看,吸入完成后,做好药液清理,以避免误吸引起呛咳。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网http://www.who.int/mediaeentre/news/releases/2009/

[2]陈玲.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38(2):143.

[3]李立红.小儿超声雾化吸入的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09,22(10):2217-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