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应用协同护理干预的恢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应用协同护理干预的恢复效果分析

赵嘉哲

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10005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纳入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将其分成2组:常规护理31例作为对照组,协同护理干预31例作为试验组,评定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MA评分提高、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能改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协同护理;神经缺损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ectofcoope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onstrokepatientswithmotordysfunction.Methods:62casesofstrokepatientswithmotordysfunctionwereselectedinourhospital,andthetimeofadmissionwasfromJanuary2013toJune2016.Theywerepidedinto2groups:routinenursing31casesascontrolgroup,31casesofcollabo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astestgroup,toassesstheeffectofnursing.Results:thesatisfactionrateofnursing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93.5%,which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4.2%<0.05),and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Afternursing,twogroupsofpatientswithFMAscoreimproved,NIHSSscoredecreased,andthescor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cooperativenursinginterventioncanimprovemotorfunctionandneurologicalfunctioninstrokepatients.Itisworthpopularizing.

Keywords:stroke;motordysfunction;cooperativenursing;nervedefect

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中7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后遗症,例如失语、偏瘫[1]。该类患者发病急、进展快,发生运动功能障碍后生活难以自理,因此会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悲伤、抑郁等。选用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文对我院62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协同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2例,时间段为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将62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包括男性15例(48.4%),女性16例(51.6%);年龄位于45-78岁,平均(60.4±5.7)岁。试验组31例,包括男性17例(54.8%),女性14例(45.2%);年龄位于44-80岁,平均(61.3±5.9)岁。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纳入标准:(1)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2)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1)排除痴呆或失语患者;(2)排除心肝肾功能损害患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护理工作。

1.3.2试验组

实施协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健康档案。患者出院时,配置专职护士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含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了解是否能够生活自理,以此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方案,准确记录每次随访时间、内容。(2)定期随访。对患者的随访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采用电话、微信等,每周1-2次,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家庭护理措施,监督患者开展功能训练,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二是上门随访,前期每周1次,后期改为2周1次,目的在于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解决电话随访时遗留的问题,每次随访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3)心理干预。在随访过程中,护士应该和患者深入沟通,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信任感。然后鼓励患者宣泄内心情绪,通过讲解成功治愈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另外,要获得家庭情感支持,家属要尊重患者、照顾患者,促使患者面对现实,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提高治疗依从性。(4)生活指导。向患者介绍发病原因、危险因素,纠正错误的疾病认知,考虑到抽烟、饮酒、肥胖等均是脑卒中诱发因素,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盐低脂、高纤维素为主。同时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不能随意减药、停药。(5)康复训练。训练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是被动活动肢体和关节,然后训练平衡功能、体位转移训练,最后是步态训练、上下楼梯等,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患者不会产生不适感为宜。

1.4观察指标

(1)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2)分别在护理前、后,采用FMA量表评估运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两大项目,满分100分;采用NIHSS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45分,得分越高代表损伤越严重[3]。

1.5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护理满意率属于计数类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功能评分属于计量类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29例,满意率为93.5%;对照组护理满意23例,满意率为74.2%。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n,%)

注:组内和护理前比较,#P<0.05。

3讨论

针对脑卒中的研究显示,发病原因除了动脉狭窄闭塞以外,还和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具有密切关联。其中,肥胖、抽烟饮酒、缺乏运动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更高[4]。该类患者经过及时规范治疗,也可能带来语言、运动、神经功能损害,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也成为家庭和社会负担。临床实践证实,早期开展康复训练,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以62例患者分组对照,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93.5%VS74.2%),患者护理后的FMA评分、NIHSS评分更佳,差异显著。分析认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连续过程,常规护理忽视了连续性和整体性。相比之下,协同护理模式以人为本,所有的护理措施以患者为核心[5]。其中,随访能够了解患者近况,指导家庭护理工作开展;心理干预能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生活指导可以规避各种风险,为病情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康复训练是一项重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恢复运动功能,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贺艳霞的研究中[6],针对53例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对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协同护理干预能改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寒院,李浅峰.循证护理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0):3106-310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3]王月英.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755-2756.

[4]陈梅花,蓝琼好.协同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4):364-366.

[5]丁惠香,王爱娟.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7):128-129.

[6]贺艳霞,葛卉玲,张丽.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