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为人处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儒家思想与为人处事

赵小红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362305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儒家的“四书”中,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即仁、义、礼、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础;义是做人的气节;礼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导。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无论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之下,形成了我们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点。正所谓“立人为成事之本”,儒家思想教导了我们许多,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令人受益匪浅。

一、“仁”是做人的基础

人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一旦坚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推崇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回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答:“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但一定要把您刚才讲过的话当成座右铭。”(先秦《论语·颜回》)关于仁德,孔子还对另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说过这样的话:“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他哪五者,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先秦《论语·阳货》)

由此看来,孔子倡导的“仁”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耻、知善恶、自重自爱、有强烈的荣辱感,还包括为人真诚、博爱、宽厚待人等等。

二、“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

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义”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义”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义”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论语·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吃粗食,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不少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孔圣人对义的界限可谓分明。

忽必烈劝降文天祥失败,便下令杀害文天祥。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了他写的遗书,书中“赞词”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义”是需要决断的。瞬间的取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尚或道德沦丧的分水岭。

三、“礼”是做人的文表

古人云:礼多人不怪。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多到了让西方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传统中国的大“礼”蕴含在“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如葬仪、祭礼等。在古代,这些仪礼十分普遍,其中不乏迷信和神秘色彩,后经儒家的重新诠释,使之成为诗意的了。这在儒家经典《荀子》、《礼记》和《仪礼》中都可以看到。

传统中国还有许多必须遵循的礼节,如君臣之礼、夫妻之礼、父子之礼、长幼之礼、待人接物之礼等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父母面前要尽孝,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平时少说多干,真诚守信,对人有爱心,与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如果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文化。孔子的话,把做人的仁礼之道深入浅出地说了出来。

四、“信”是中国人做人的支柱

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一个人言而有信,就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信誉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反之,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哄过一时一事,下次就没人买你的账,事情也就做到头了。道理谁都懂,却不一定都做得到。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给人以信任的基础,做起事情来就方便得多,有时甚至是棘手的事,或者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事,说不定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信是做人的基础。在中国,一个不讲信誉的人,想做成什么大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智”是做人的主导

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一辈子休想有所建树。人并非单凭想象就能做成大事,做事里面有很多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充分利用你的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取知识的养料,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古代哲人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学习,必然迟钝。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更体现出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娃娃抓起。

古人刻苦学习的范例数不胜数,人人都知道的古人因刻苦学习而“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就足以说明一切了。知识升华为智慧,有一个学习的积累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文化知识对人的影响。若要把人做好,就必须做到老、学到老。正如汉人刘向在他所著的《说苑·建本》中说的那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自古以来,儒家学派中仁、义、礼、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国人奉为圣明,因此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做人之道的好故事才会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当代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洗涤自己的心灵与灵魂,对于我们人生的作用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