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教学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谈文言文教学方式

庾立志

庾立志河北省永年县第七中学057153

语文新课标规定,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虽说“浅易”,对学生而言却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课前引导学生充分地预习、充分地读,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还要注意教学方式。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下我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通句,即读通文句,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恰当

要通过读准字音,恰当而分明地读出节奏,达到初读要求——通文句,这是学生阅读的第一个目标和着手点。

音准上不拘泥于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形式,可灵活地交流、分享、解答预习成果。通过比较与归纳,和学生一起发现节奏的把握有两种划分的依据:一为意群,二为音节。如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学生极易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犬”义为本义“狗”,学生发现这样理解竟与文义矛盾,深究其文中义为“像狗一样”,怎么读?应为“其一/犬坐于前”,由此明确第一种依据为意群。再如学生读《桃花源记》第二段开头时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可是按意读却应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孰是孰非?对比着读,前者更顺口,怎么办?教师明确第二种依据,在不改变文义前提下可依音节而划分,以保证音韵和谐,所以四字句常可断为2-2。至此,学生阅读新文本时,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子,就会心中有数,自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二、明义,即揣明文义,注意组词换字、各个击破

基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宗同源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揣摩词义的方法是要么组词、要么换字,先组词后换字,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积累进行组词,再根据语境选用恰当义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确实,这种方法收效明显。如《童稚记趣》中天真的“我”曾对癞蛤蟆“鞭数十”,“鞭”字可组词为“鞭子”、“鞭打”、“鞭策”,结合上下文,不难判断,这里是指具体动作,应选其动词义项,流畅表达为“用鞭子打”,也即所谓词类活用。此文中另有句“余忆童稚时”,其中“余”字可组词为“剩余”、“多余”、“空余”,但都不通,只能换词为代词“我”。

此外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遇到长句、句首词或句中多个词卡壳时难免感到畏惧,误以为自己对整个句子束手无策,因而放弃探究。此时教师要努力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找到突破口。通常不管什么句子,其中总有词语可以简易的组词法揣明其义,所以遇到的困难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同时,在此前提下,可化难为简,由易到难,逐步揣摩难点词义。这样,走一步、推进一步,各个击破,终究会取得成功。

以下方法应当贯穿在上述教学步骤中,使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及自主学习全面和谐地统一起来。一是质疑问难,疏通全文。宋代张载说“学贵善疑”、“学则必疑”,孔子也主张“每事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与“问”。首先在固定的学习小组里互帮互助,就词句义提出、解决预习中的疑问。教师巡视各组,了解学情。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派代表当班提出,全班同学帮忙,教师相机点拔。这样,一般能解答大部分问题,极少数问题虽然不能解决,但已具备孔子所说的老师启发的最佳机会,堪称是“愤而启,悱而发”。整个教学过程推动着学生不知不觉地“卷入”了学习任务中,其中的成就又激励了学生再度学习的内在动机。二是积累文言词汇的基本用法。对于预习中在文言词汇常见现象上的发现成果,各组派代表汇报,然后课件显示教师归纳的内容,接着师生互动明确词义。此外,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设计练习,及时反馈矫正,这些作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咏味,即吟咏文味,需要借助背景、充分想像

无论是简明精练的语言,还是深沉蕴藉的内涵,亦或巧妙多样的技法,教材选编的古诗文都是值得现代人吟咏咀嚼、继承发扬的优秀典范,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最佳载体,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好机会。那么,怎么帮助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呢?

第一要重视交代背景资料的契机。文学源于生活,彼时彼地彼人与文章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应当让学生动手,在预习中搜集整理作者的基本情况、此文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而且关键的背景信息要等到理解文义、把握要旨的关键时刻加以补充或点明(最好不要在作者简介中轻易交代,让“珠”混于“鱼目”),以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入情诵读,他们的感悟往往鲜明深刻,朗读自然用情投入,这种朗读的幸福感对培养自主性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要鼓励学生结合经验充分想像。文字本是无声语言,但其中的信息却异彩纷呈、神形兼备、声情并茂。唯有唤醒学生曾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大胆而充分地联想和想像,再现作品中的情与景,方可让旧知与新知、让我有与人有、让文字与情感沟通起来,达到深刻而鲜活的情感体验,方可谓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对话,方可悟情明理、深入理解文章。如《与朱元思书》这类借景抒情的诗文,通过想像意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作者醉心林泉的恬淡自适。

上述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切入点,以学生动手动脑为必要手段,试图以此法促进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的目标。当然,这种做法对师生双方的时间和精力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为保证其可行性,教师要着眼长远,在时间安排、各任务达成的速度与层次上都要灵活处理,并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