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守孝三年”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3

中国古人“守孝三年”之我见

李金颖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守孝,旧俗是指尊亲去世后,在服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守孝三年,既是孝道的体现也是古代礼制的要求。

关键词:守孝;丁忧;三年;守灵堂;不婚嫁;不同房

在我国古代,“守孝”方式很多,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弟子就与孔子谈论过“守孝。”

浅析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一、守孝时间

《论语》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体现出孔子强调:守孝应该三年。孔子在当时,是比较保守的,主张维持孝道,父母去世是很大的事情,应该依照古礼去做。意思是,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守孝,所说的三年,实则27个月,认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认为父母养育三年才能生活自理,父母亡故后,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养育之恩。

《孟子》云:“三年之丧,齐疏之服。”孟子观点与孔子观点相同,也是提出应该“守孝三年”,丧事期间应该穿素服。“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做官的,如果父母去世不马上请假回家守孝,经监察御史查出弹劾,后果很严重:可能永不录用。居官者一律解除职务,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在戏剧里面,有时候会看到有的武将穿着半边白袍的,就是皇帝特别下旨,让他戴孝上阵。还有的守孝期未满,皇帝特意下旨招他回朝办公,这种情况叫做“起复”。这种戴孝上阵的武将和皇帝“起复”的官员大多是对国家很重要,无人替代。传说明朝宰相张居正,因为父母去世没有回家守孝三年,所以身败名裂。在中国古代甚至皇帝也得遵循“守孝”之道。老皇帝去世,新皇帝为他守孝三年。“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说的是唐朝狄仁杰到并州赴任,看见天上的一片孤立的白云,跟旁边的人说“吾亲舍其下”。意思就是“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那块云彩下面。”然后伫立良久,哭泣。等白云飘散了才前行。在《新唐书·狄仁杰传》里也记载了这件事情。在古代,官员守孝是被传颂的。

二、守孝别称

“守孝”在我国古代亦称“丁忧。”“丁忧”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来专指官员服丧。丁忧源于汉代。是指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服丧守孝三年,期间不得婚嫁,不做庆典,当官的还要离职,回家守孝,史称“丁忧。”古代还有“陛辞丁忧”。“陛”是指皇宫门口的台阶。后来“陛”一词专指皇帝。“陛下”是我国古代对皇帝的敬称。“陛辞丁忧”,就是说去找皇帝请辞回家守孝。守孝时间三年,实际上是满二十七个月。

三、古人守孝的方式方法与禁忌

(一)守灵堂(广西龙州壮族地区,有孝子背刀守孝。传说一个叫“侬怀”的男孩在山里放牛,看见母牛难产,回家告知母亲,母亲说当年生他亦是如此。后来母亲去世,当地有“人死分肉”的习俗,他就背着刀不让别人分母亲的肉。后来成为习俗流传下来。)守灵堂一则怕有猫狗动物或者野兽出现,二则方便亲戚朋友去祭拜。在我国古代有三天下葬的说法,头七、三七、七七、百日、周年、三年。

(二)夫妻不同房。貌似苛刻,毕竟都是血肉之躯,而且是明媒正娶的,古代守孝规则确实有些严格。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如果第二年有孩子出生,可能会有“正义”之士去告官,一经查出要办罪,千万马虎不得。按此推算,应该也不可以与妾同房。我认为,这变相的进行了计划生育,一老人有十个子女,十个子女三年内夫妻不能同房,可能就减少了十个孩子的出生,甚至一对夫妻少生了两个孩子。这在我国古代是很不利的,古代与现代不同,家族兴旺,国家昌盛,第一就应该把人口数量提高上去。但是在我国古代,有句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虽说新皇帝也为已故的老皇帝守孝三年,但是“不同房”这一讲究形同虚设,因为皇家子嗣重要。

(三)丧期内不能嫁娶。直系子孙,有的是在老人弥留之际赶紧办婚礼,避免老人去世等三年,还美其名曰“冲喜。”有的老人去世,即便是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守孝期间不能嫁娶,甚至连皇上也不例外,如果不得已要嫁娶,得经过皇太后的允许。所以有古时候皇宫中老皇帝去世,先不告知天下,新皇帝先办婚事,然后再办丧事。《红楼梦》中,元妃去世,而贾宝玉却还要娶亲,是因为他丢了通灵宝玉而变傻了,要娶亲冲喜,是贾府的人对他好。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何况去世的元妃只是他的姐姐而不是父母双亲。而《红楼梦》中,贾琏守孝,去世的是他爷爷,属于长辈至亲,与姐姐不同,作为直系子孙,所以他要守孝。相传慈禧太后去世后,大太监李莲英为他守孝百日就不知去向了。这与当时的政治局势有关,当时政局大乱,不容许他安安静静地守孝三年,自身难保,更何况那只是主子,不是父母至亲。

(四)书生秀才不能应考,不得任官。

(五)不贴对联。各个地区不同,有的地区是老人过世当年不贴对联,以示守孝。有的地区的不贴红对联,而贴蓝灰色或者白色,或者蓝色的自己写的,或者不贴。有的地方老人说“丧期三年不过,丧家不能贴红对联”。

(六)不拜年。有的地方还有在春节时候不拜年的习俗。家中有老人去世,过春节时,不走亲访友。我认为不可取,尊亲葬礼时,肯定来了很多亲朋好友,应该借此春节之际去看忘亲友,送点礼物,一则加深友情和亲情,二来表示感谢。

(七)不放鞭炮。可想而知,春联都不能贴了,更不能放鞭炮了。这一点,从环保角度出发,是值得发扬和继承的。

(八)守孝期间,不能张灯结彩,端午节和中秋节也不能庆祝了。总之什么事情都要低调。

四、国孝

“国孝”指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的丧事。这些重量级人物去世后,在一定的时间内禁止宴乐婚嫁,以示哀悼,时间为一年,只有有相当高身份的人死了才能让全国守国孝,例如皇后、皇太后。《红楼梦》中,太妃死了,全国人民都守孝。普通的妃子死了肯定是不用全国人民都守孝的,皇帝那么多妃子,妃子死了,老百姓守孝也守不过来。至于皇帝,在礼制上无需为妃子们守孝,就连皇后都没有这待遇,因为皇帝的子嗣关乎江山社稷,关乎政治。古代的皇帝,大多希望自己江山永固,儿子越多越好。

五、坟前守孝

坟前守孝,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子贡(端木赐)。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去世后,所有弟子都为夫子守孝,守孝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旁搭了个茅草屋,在其他人离开后,自己又加了三年,守孝长达六年之久。后来仰慕孔子的人陆续来到这里,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村落,叫做“孔里。”在我国,尊师重教古已有之,在我国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去世,他的学生为他守孝三年,完全是按照父母双亲的礼节去对待。

老百姓守坟,是认为人死了能够复生,下葬后其儿子要在坟旁守孝三年,万一亲人复活好及时搭救。有诗为证:杜康做酒柳林醉,醉死三年又还生。中华文明八千年,三年守孝人人知。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特别爱惜生命,人已经死了,还存有幻想,希望能够复活。守孝三年,还可以在坟的周围种地,面积是一亩三分。这一亩三分地归孝子所有,国家不征税。在民间确实有这样的传说,醉汉醉酒之后人事不醒,家人以为去世将其埋葬,三天之后真的在棺材里面醒过来,然后被放羊的听见声音给救出来。

六、古今不同之处

现在守孝也有带黑纱的,也有带“孝”字的。男的去世带左胳膊,女的去世带右胳膊。现在人工作忙,基本上过完头七就没什么大事了,有的三七回老家再去一趟。已经没有了古时候的回家守孝三年之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们更多的追求经济利益,这样现象在私企和外企更突出,过多的经济利益和现实条件不允许守孝三年。领导或者老板也不可能给你三年假期去办理丧事。并非人们忘了父母养育之恩,而是现实太过残酷。尤其是北上广深一些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甚至不允许人生病,可能一个生病就丢了工作。越是在大城市,人的生存压力越大,房奴、车奴、孩奴等。种种压力造成了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努力工作,认真赚钱还房贷,不允许守着一座孤坟守上二十七个月。而古代人小农经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存压力较小。

现在人长辈去世,尤其是父母双亲去世,孝子百日之内不准剃头刮脸,有的地区是一个月内不能剃须、剪头发。古代没有,我分析与中国古代男子长头发有关,尤其是清朝时候,男子都是长头发,梳辫子的。在我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中国古代,甚至有上层社会留长指甲的。古代男子以长胡须为美,如关羽绰号美髯公。古代男子本来就不剃胡须,所以就没有守孝期不剃胡须的说法了。

至于国丧,到了现代依然有。国丧的人物必须是全国人民特别敬重的、爱戴领袖级别的。这种国丧也是发自内心的。比如毛主席去世,举国哀悼,全国人民祭奠。1976年,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不光是国人举国哀悼,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致哀,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现在的国丧是发自内心的,而中国古代的国丧是被强制要求的。

到了现代,人们更注重七七,这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当官的也不允许守孝三年了,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局势下,甚至不允许收礼金和大办丧事。

综上,中国古人“守孝三年”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的传统和礼节,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照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学习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和礼节的精髓。将优秀的守孝习俗一代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2]马慧珍.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J].攀登,2007(03):133-136.

[3]李桐.孝子背刀守孝——广西龙州壮族的独特葬俗[J].广西民族研究,2017(02):2+177.

[4]肖群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N].人民日报,2015-09-17(007).

[5]高华.一代名相狄仁杰[J].文史月刊,2010(03):60-62

[6]魏良.从《通天狄仁杰》看狄仁杰的人物形象塑造[J].当代电视,2018(05):35-36.

[7]张宏燕,刘月华.浅论子贡的形象及其与孔子的关系[J].学园,2018(07):122-123

作者简介:李金颖(1980—),女,辽宁阜新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