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下当代群众文化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互联网 +”时代下当代群众文化的发展

覃庆原

广西贺州市群众艺术馆 广西贺州 542800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产生,极大的便利了新时代下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互联网,以快速、便捷的优点,在文化意识、物质需求各个方面,改善群众的生活习惯。在网络上,各类平台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极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本文将从互联网角度出发,深度解读网络对群众文化的发展,针对网络的优缺点,分析互联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起到哪些作用,希望能为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互联网平台;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引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迫在眉睫。但由于多年抗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提供人才的支持。党和政府确立当前任务,发展生产力与发展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平稳的社会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美术、舞蹈、书法、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类文化活动开始蓬勃发展。各地政府也在当地所管理的地区成立了文化馆,少年宫等文化场所,群众整体文化水平提高,直接提高了国家综合软实力。但近年来,科技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连接密切,对此群众的文化生活发生转变,对于文化活动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就此,本人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1.互联网平台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运作模式更加贴近群众和生活

1.1传统文化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的优缺点

在传统的文化平台中,大多数由政府进行建设,管理者也是政府管理,在传统文化的宣传上,经常出现面子工程,活动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群众,而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政治意图过于明显,不去关心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或在举办活动时,活动的要求没有听从群众的建议,只是一味的花哨,体现不出当地的文化特色。相比较互联网的平台来说,绝大多数不会出现以上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平台一经出现在网络上,管理人员主要以群众自己为主,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每个平台里的人员,能加入其中,就说明目标是相同的,在文化活动的发起上,参与度比之政府管理的传统文化平台高,在经费、场地等方面,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政府节省大量时间与金钱。

1.2互联网平台的高效率

互联网平台主要以扁平化模式进行管理,该模式在效率上,没有政府管理下的个个管理层,不需要一级一级上报批准。以传统文化活动为例,政府组织举办活动,首先在公安处进行报备,今公安部同意后向文化局再次登记,选出场地后,前往管理活动场地的居委会进行申请,最终由消防部进行安全评测。以上程序全部通过后,才能举办活动。并且在申请时,不能同时进行,这就造成一次活动的申请需要提前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并且如果中途政府机构有其他事件需要征用场地,那么此次活动就无法如期举行。可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没有了空间上的制约,对于活动场地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一旦有事情耽误,可以及时的通知活动人,并且更换场地也更加方便。在活动的策略等方面,活动申请者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投票或语言沟通,在家即可完成,摆脱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并且没有众多高层的意见影响。

1.3互联网平台价值的创造

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人为中心,这样的管理手段更为重视每个人所创造价值的能力,所有人都是这个集体的核心。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说法,当人在做一件事情时,只是被动接受,那么他的效率只有自身的百分之七十,并且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价值感与认同感,积极性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流逝;而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效率是平时的一点五倍,而且随着事情完成度逐步提升,会产生价值感与认同感,并且最终结果比被动接受所完成的事情完美。正是有这样的特性,互联网平台的各个群体,在举办活动时,每位成员都会做到真正的融入,既能完成活动的要求,也可以加强群体内部成员的知识积累与交流度、熟悉度。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增添新式文化活动

2.1网络发展,渠道增加

在互联网早期,网络上主要以QQ、歪歪语音为首的聊天软件,人们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限在聊天上,相比书信、电话、短信来说,增加了与不同人交流的机会。与陌生人在交流中,由于性格,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差别,可以带来不同的新奇感与知识,见识。但网络发展迅速,移动数据终端的普及,一大批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抖音、微博、微信等等,在交流中,不仅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各类形式,让人坐在家中,可以领略不同的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人人交互。

2.2互联网平台的交流,可以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众所周知,群众活动也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准、文艺专业水平,但普通大众都不是专业人员,没有经过长时间专业的教导,在传统文化的举办上,每一次的活动就要进行排练,不仅消耗金钱与时间,在精力上也由巨大的消耗。一旦参与活动的人员时间安排不一致,就会导致排练推迟,影响其他人的时间,最终的文化活动效果也不尽人意。但在互联网平台,此类事件不会发生,当活动负责人确定活动要求与时间,参与人员可以根据网络在闲暇时间进行活动演练,只需要在活动前几天,进行几次排练,活动的效果与预期的基本相似。既节省了时间,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花费。

2.3集思广益,举办高水平活动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活动的发起者或举办者在进行活动筹备时,可能受到教育水平、眼界、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对于事物考虑的不够周到,这样在活动开始后,容易出现各种差错,没有办法尽善尽美。网络的出现,就解决了问题。在活动举办前,该群体集思广益,从各个角度出发,尽可能的规避错误,减少损失,确保活动的顺利召开。

3.互联网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处在这个时代下,互联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出现极大的推进群众文化的发展,便利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3.1网络的受众人群范围极广,几乎包含了各个层次的人民,由于网络的高效性,促进了网络语言的诞生。沙发、香菇、灌水等成为人民口中的俚语。但语言文字到好坏从来都是相伴而来的,一些不文明词语也应运而生,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词语带给他们一些新奇,也就造成社会高尚文化的断层。

3.2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往、交易,被当下年轻人所采用,有婚恋性质的、旅游性质的、购物性质的。就购物性质而言,就会产生许多黑暗。各类中间商提高了物件成本,网络的虚假性也使得网络上假货泛滥。例如前段时期,虚假售车案,网络平台将租赁车辆,以高额价格出售与买家,并且制定不合法规的合同,欺骗买家。以购车的钱去租赁汽车一年,并且在买家未知的情况下,让买家背负债务,给网络平台继续交付不该支付的金额。

3.3网络的诞生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一则公益广告中,全家人在一起,本是一家人欢欢乐乐的一起过节,但是受网络的影响,每个人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关系外界的事情,那里面的老人,似乎比没有网络的时期,更加孤单。网络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不是为了让那些老人更加孤独。

结束语:虽然通过网络技术,提升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时效性,但也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程度,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想将网络这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必须在准备上充分完善趋利避害,正确的认识网络,在工作中,极力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蔡玮炜. 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与发展[J]. 大众文艺,2019(14):7-8.

[2]夏欢. “互联网+”羽毛球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18.

[3]李莹莹. 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析[J]. 大众文艺,2019(01):6.

[4]程志武. 关于群众文化音乐推广及发展的思考[J]. 大众文艺,2019(03):6-7.

[5]李建丽.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走向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4):169-170.

[6]殷德权. 分析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与策划[J]. 智库时代,2019(16):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