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

姚小禹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摘要】基于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考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个现状;其次是了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家制度保证缺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没有吸引力这三点原因;最后知晓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法(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共同制定专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训师资以及全程合作融合培养等方法);通过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可以让校企合作有进一步深入并且长久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加速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4],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就曾经明确的提出过要加快对于职业体系的建立,要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层次,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对于强化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需求,以“办学”的方式为重心,推动集团式的办学,共同制定校企合作需要学习课程和学习需要的教材。通过产教的深入融合,创造出新的校企合作形式,是当下这个时候建立新型的职业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保证,亦是提高人才质量以及职业体系的有效方法。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

根据教高的指示明确了,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工学结合的推行力度,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注重对与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加大对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建设的执行力度。从此之后,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并且其中的一些高职院校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市场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2],得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实训资源,就业率也在持续增加,专业的知名度也在显著提高。虽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所教学专业的建立以及对于企业和高职学院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校企合作方式还是过于的简单并不深入,只是浅层次的合作发展。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制度保证缺乏

虽然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学模式,也倡导职业学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加快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可以推动校企合作进程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到现在都还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执行制度体系。国家还没有制定可以保证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参加后学生可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一个相关的法律规定,例如:学生参加了校企合作劳动后劳动所得到报酬的标准;在参加校企合作的工作上是否可以得到与正式员工相同的待遇标准以及可以拥有相同的权利等方面;政府并没有在政策方面给予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应的支持,没有办法带动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而后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提供一个专业的劳动平台。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家庭、学校和国家社会的责任是培训人才,而企业觉得自己没有义务为了去培养人才而参加到校企合作当中去。企业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为了财富资源进行积累,而不是让财富资源流走,而企业去招聘人才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创造财富。而自己去培养人才需要太多的财力、物力以及特别多的人力加入,消耗资源,更主要的是人才资源市场的劳动力供应大于需求,特别是一些不要求技术含量的企业,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招聘工作人员,这些企业完全可以自己通过人才资源市场来进行人员的招聘,通过这样简单的方式就可以很容易的招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不仅仅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负担,还会使企业浪费许多的工作时间去培训学生,所以太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让企业失去了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想法和积极性,更加不太愿意去和学校进行过深的合作和发展。

(三)学校办学条件对于企业没有吸引力

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在于校企的合作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正能量发展以及较高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3]。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有限,并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和专业,只能在书本上进行学习;老师的社会实训能力缺乏,只是对于书本内容了解,而对专业技术缺乏;学校的专业不能服务于企业生产的发展,对口的就业率比较低等,这些问题都大大地干扰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校企合作的成败取决于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水平,同样也关系到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方法

(一)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所谓的校企合作是在学校以及企业两方都自愿的前提下在展开的合作,但是双方的合作是否可以到达一定的深入的发展,使学校以及企业的获益最大化,不仅仅是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更加的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

1、政府可以颁布关于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学校和企业双方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加的规范化,保证双方的利益在合作中不受到损失;

2、政府对于可以深入展开校企合作的企业单位给予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条件,并且为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依法办理相关事项和手续的时候开发绿色办理通道,方便企业办理相关的事宜;

3、可以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个高职院校的教育团体,由这个团体去进行校企合作的管理以及涉及的相关事宜,在团体内部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进行优质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让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的深入的发展,在团体的内部建设一个评判制度,根据评判制度的标准按时按期的对各个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状况进行评估,从而保证校企合作可以向更高的档次递进。

(二)建立校企合作合作共赢体系

在当前这个时代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想法其实只是想着眼前的一些利益,一次性合作的这种性质比较多,而很多的企业维持合作关系主要是依靠着朋友关系建立的,所以种一次性合作的浅层合作关系根本得不到长久的发展,所以若是想要建立一个深入而长远的合作关系,就必须要建立一个优质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营体系。企业与学校合作是企业方面希望学校方面可以输送过来能够不用培训直接就可以上岗的新员工,也希望学校可以为企业的员工提供有质量的培训,为企业的改革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相对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学校希望企业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应届毕业生能够就业,希望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实训设备以及师资提供优良的资源,并且可以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以及专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意见。只有这样切合实际的把握住企业以及学校之间的利益点,让这个利益点稳定平衡,才可以使校企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有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运营体系,校企合作才可以得到长久并且深入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实现三个共同

1、专业共同制定

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广泛的专业调查,结合当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听取企业顾问以及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合理科学的设置教学专业、教学学科以及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应该共同进行专业的调研和评估,积极改革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应当共同的去研究制定人才培训的计划、专业课程的制定。专业课程的标准,是保证所学的专业内容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合作开发进行课程的制定以及教材的编写,通过双方的合作对学生进行共同实训培养,让学生可以实行零距离上岗。

2、实训基地共同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活动场所就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也是提高教课老师实践技能的平台,更是学校通往服务社会的路径,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实训设备的改善以及实训条件的优化力度。校企合作双方应该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对实训基地采取共同享有共同建设的原则。例如,要建立一个“厂中校”的时候,可以由学校方面出部分的教学设备,企业方面出实训的场地以及教学时进行学习管理,学校也应该定期的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实训基地里面学习,老师也可以到企业中去参加实践学习;而建立一个“校中厂”的时候,就需要企业来提供实训的设备和人力,并且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方面需要来提供实训所需要的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相对的企业也需要为学校提供学生需要的实训内容以及老师实践的科研支持,让校企两方可以实现一个合作共赢的局面,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而且更加的长久。

3、师资共同培训

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所以老师的教学水准以及实践能力的好坏高低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所以学校要加大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优化力度[3],创造让老师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有利条件,并将学习到的信息、知识以及实践技术带入课堂,让学生可以快速的适应就业行业的变化以及需求,而且老师要参加到企业的培训实践以及技术的发展中来,这样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为开展企业技术咨询提供支持性的服务,并且可以更进一步的加深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四)全程合作,融合培养

校企合作共同教学应该包含共同实行教学课程以及实践实训课程,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把车间作为教室,将老师当做车间师傅,而员工也就是学生,产业目标也就是作业。在企业的参与下,定期的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解和调查,可以知道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及技术能力,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数据。在学校教学内容里融合企业以及职业的要素,实现校企合作文化的更进一步融合,也可以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长久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像缺乏政府制定的有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能够让学校以及企业双方的利益得到稳固的保障;学校的办学条件对于企业没有吸引力,也导致企业对于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希望政府方面可以多方面的提供支持以及帮助,学校方面和企业方面共同合作,进行有利的协商以及改革,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好,也让校企合作的双方可以产生合作共赢的局面,建立良好并且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着校企合作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帮助企业发展,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英.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 对外经贸, 2015, 1000(010):152-153.

[2]王剑, 宋建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3):37-39.

[3]岳井峰.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大连供暖集团订单班为例[C]//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二等奖论文集. 2016.

[4]于萍, 杨晓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 知识经济, 2019, 494(10):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