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性再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3



《共产党宣言》的真理性再解读

王元聪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宣言》的真理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化,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是有别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是依据中国国情确定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两个必然”;“阶级斗争”;“两个决裂”


一、引 言

《宣言》1844年发表以来,世界巨变地覆天翻,各国形势日新月异。共产主义从忽隐忽现游荡于欧洲的幽灵,发展为势不可挡的世界性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进程中昭然前行,无论是凯歌高奏的成功经验还是曲折徘徊的失败教训,无一不雄辩证明《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性,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然揭示。即使《宣言》里提出的某些具体措施可能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基本原理却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任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国家都应以之为准则。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始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胚芽植根于中国特有的土壤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非复辟“老路”或者走向“邪路”的其他主义,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呈现出特有的中国色彩,呈现出不可复制的中国作风与气派。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观点

重温《宣言》阐释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中国道路正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两个必然”与“阶级斗争”

1.“两个必然”。通过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存在的客观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宣言》中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这一论断的提出,完全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进行乌托邦式的设想。

通过历史地比较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马恩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极具革命价值,“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但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经济联系更趋密切,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愈发体现,各企业间的依赖度内在要求国民经济统一为有机整体,而客观上却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不可避免地生成了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与占有方式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能满足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嬗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对此,恩格斯进行了科学阐释,认为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资本和生产力的规模空前且短期内不可控,另一方面,生产资本高度集中于少数资本家,资本家不断敛财而与日聚富,无产者屡遭剥削致难以为继;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甚至超出了私有制和资产者所能驾驭的范围,其结果是导致社会制度异常剧烈震荡。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化解此矛盾的唯一途径,这是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所决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核心内容。《宣言》开篇便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马恩既至对历史上不同社会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状况进行细致描述,表明过去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都划分为不同阶级,“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4]进而,马恩浓墨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不间断的斗争,犀利地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社会主义要取代资本主义,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且阶级斗争与阶级同生共灭,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与阶级斗争才会不复存在。

(二)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革命

1.无产阶级政党。在《宣言》里,马恩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指出这个政党的利益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任何不同。和无产阶级其它组织的不同之处在于,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即使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也不因区分民族而改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所处的任何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7]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无产阶级丧失的生产资料同时被无政府状态下的无序竞争分散。“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8]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地位和任务,决定了无产阶级组织自己政党的不可或缺性。无产阶级政党应是独立政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纲领和政策,其性质是属于工人阶级领导的政党,其所坚持的立场和利益应始终代表无产阶级。马恩坚决反对“全民党”,认为共产党员应赞成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否则建议退党,至少不能在党内任要职。

2.无产阶级革命。在《宣言》中,马恩指出共产党人的近期目标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9]无产阶级要成为社会的主人,必须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通过革命摧毁资本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实现解放。革命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家政权问题,掌权阶级的主体性决定革命的性质和国家未来走向。无产阶级要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触动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更不会自动放弃统治,相反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拼死“抵抗”,无产阶级也就不得已而采取暴力方式进行革命。从人类历史可知,革命夺取政权是阶级斗争的一般规律,并非人们意志所能左右。

(三)“两个最彻底的决裂”

《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最彻底的决裂。”[10]社会主体的观念、观点和概念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它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和一定社会关系。当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体的社会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相应发生质变。因此,社会人必须而且必然同传统的私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发生最彻底的决裂。

三、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观点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在《宣言》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马克思在《宣言》中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1]实际上,“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今天决不会并不表示永远绝不会,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到生产力的极限,并不等于没有极限,关键在于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什么垄断方式,都不肯改变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只要以资本为中心,就必然含有资本固有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正确理解《宣言》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同之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真学方面:必须花功夫认真、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研读的同时,了解其写作的时代特征,其要表达的问题指向,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著作之间的思想演变。这样,才能彻底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真谛。然后,针对各种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的动态发展相结合,反对理论上的教条主义,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以致用,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四、《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再解析

正如马恩所指,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获得有益启示,从而在漫长的现代化历史征程中少受挫折。

(一)社会生产力方面的观点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1.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力量源泉。《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一边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边“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按照《宣言》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应最先产生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卓著的社会建设成就使资本主义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只有这样才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吸引力。故而,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由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2]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

2.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要依据所处发展阶段进行综合研判。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不能脱离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它社会制度的长足进步。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从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到江泽民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胡锦涛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无一不体现出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

(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

1.“两个必然”论断坚定了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信仰。随着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兼容、相互合作的趋势日益增强,各自相互借鉴彼此的长处和优点。这种“经济合作”容易使部分人误以为将从经济层面逐步扩大为并包各层面制度的大融合,认为社会发展的结果将不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是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合作兼容的状态。这种“趋同论”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西化社会主义国家所鼓吹的,是以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资源配置的确打破了国别界线,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也不能游离外,必须积极参与且遵守共同规则,但是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两种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可能“趋同”,更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化的社会主义。相反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征途中,中国不断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对建设“三型”政党具有现实价值。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执政,时刻牢记宗旨使命,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这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伟大事业的兴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存亡。二是有利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是党建的根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党派的本质区别。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有利于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利于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和国家把稳正确航向的根本保障。

3.“两个决裂”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两个决裂”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清醒认识中国国情,以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三个没有变”就是科学判断,但绝不能离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另一方面,“民主”的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应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民主。离开这一基础论“民主”,只能是虚无的空话套话,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这也是马恩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再现。因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有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据唯物史观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各自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意识形态也将逐渐由传统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蜕变。改革开放以来,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的糟粕思想也随之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中。西方糟粕与封建残余相结合,就构成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的羁绊。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批判、摧毁腐朽落后的文化,倡导并弘扬先进的优秀文化,这也是共产主义同传统旧观念彻底决裂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王元聪(1986-),男,汉族,云南昭通,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P1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P277.

[3] 同上,P272.

[4] 同上,P272.

[5] 同上,P284.

[7] 同上,P611.

[8] 同上,P611.

[9] 同上,P285.

[10] 同上,P293.

[11] 同上,P 33.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1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P13.

[17]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