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诗怡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710032 陕西 西安

摘要: 目的 研究协同护理模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况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4.04±1.52 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 32.17±1.60 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躯体功能 48.46±2.27 分、心理功能 69.03±4.42 分、社会功能 69.63±3.45 分、物质生活 56.95±4.34 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开展积极的协同护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协同护理模式;心血管疾病;护理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心血管疾病一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需反复入院和长期治疗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如何减轻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以患者自我护理为中心的协同护理模式在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降低再入院率,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均有获益。本文对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实践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 63.41±2.83 岁;病程3~12年,平均 6.24±1.40 年。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4~76岁,平均 63.54±2.59 岁;病程3~11年,平均6.08±1.32 年。两组比较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针对疾病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日常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协同护理模式。

(1)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压力管理、认知重建和沟通技巧压力管理训练作为心脏康复的辅助治疗,可通过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和使用视觉意象等方式来减轻患者压力。认知重建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许多认知误区,如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常自行减药或停药,因此协同干预者应及时给予纠正,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促进患者康复。同时,协同干预者在护理当中应注意沟通技巧,如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及时解答其疑惑,与患者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协同的关系。(2)心理支持。心理支持的目的在于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渠道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施以心理舒适度维护与提升。首先建立和谐互动护患信息交换平台,再以倾听-分析-安抚-疏导-积极期待引导流程开展心理支持。在开展协同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交流,并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采用合适的心理疏导方法,如精神内守法、易性移情法、以情治疗法、暗示解惑法、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3)自救指导。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所以应积极鼓励患者学会自救方法。例如,指导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突发病情时,首先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镇定,可坐下或躺下,然后采取深呼吸、挤压眼球、诱导恶心等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来调节心率。

1.3 评价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心理状况指标包括焦虑、抑郁,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GQOL-74)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42

54.85±3.77

34.04±1.52

56.34±3.55

32.17±1.60

对照组

42

54.82±3.78

44.65±2.36

56.35±3.53

45.28±2.39

t


0.036

5.064

0.012

6.575

P


0.172

0.024

0.105

0.031

2.2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观察组

42

48.46±2.27

69.03±4.42

69.63±3.45

56.95±4.34

对照组

42

29.43±1.35

44.72±3.13

44.52±2.17

38.42±3.11

t


9.268

12.594

12.632

9.672

P


0.019

0.014

0.021

0.018

3讨论

协同护理模式通过发挥多学科的协同作用,注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我国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协同护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人员干预较单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模式,而协同护理模式在国外研究较早,并且在以上方面相对发展较成熟,因此,可参考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医疗环境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构建系统化协同护理模式,建立多学科协同护理团队,增加干预内容和效果评价方式,以提高社区协同护理能力为目标,开展协同护理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研究,为我国深入开展协同护理模式提供循证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晶.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131+162.

[2]法天锷.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20,28(02):250-252.

[3]何萍,丁晓艳,毕敏.协同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2):47-49.

[4]吴美莲.预防跌倒护理模式在防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中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