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个物理实验的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初中三个物理实验的改进

周荣香

昆明市盘龙区新迎中学 650031

【摘要】初中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一定局限,不能准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片面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往往会出错,降低了学习效率。做实验,巧用直观的实验支持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师应尽量改进或自制教具、或利用好现成的实验教具,使实验教学达到最好效果。自制“液体压强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具,改进悬浮实验,同一个灯亮暗变化实验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也体验了科学家的艰难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理解 实验 事半功倍 提高教学效果

液体压强 悬浮 电功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奠定学生知识的重要基础,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奠定学生实践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

但许多学生对有些概念的学习有困难。物理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物理语言特点又是言简意赅,含义明确、准确精炼,有严密的科学性。初中生受年龄的 限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还不成熟,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无法清晰地理解和应用。很多同学反映,物理课很有趣,但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就困难重重。甚至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离开物理概念和规律,用片面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往往会出错,降低了学习效率。这些原因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增强学生惧怕物理的心理。这时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物理实验,将抽象的问题具 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刻的问题浅显化,这样做可以有效 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 力。利用直观的实验支持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平时学生见不到的现象在课堂中出现,甚至可以把部分偶尔走神的学生 重新带回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实验的形式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应尽量做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我们可以自制。有些物理概念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证明,也有的实验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上一次成功,难以把握。下面和大家交流我对几个实验的做法。

一、用实验证明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多少无关。

当我上到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液体压强时,虽然已经带领学生用压强定义式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但学生还是不理解液体压强与重力无关,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上下一样粗的容器装着同种液体,液体倒入容器越多,液体重力增加,深度也增加,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增大。怎样让学生理解是液体压强与液体的重力无关呢?准备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取下瓶盖,一个水瓶用刀削去平底,瓶口距离剪的边大约 15厘米高,瓶口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做成甲装置:另一个水瓶用刀削去大部分,只剩瓶口, 瓶口光滑的那面蒙上与甲装置相同的橡皮膜,再另一端塞一根插有1.5厘米长的直径为8毫米的玻璃管,玻璃管另一端套上一根长80厘米,直径为8毫米的橡皮管,橡皮管末端套一个漏斗,乙装置就做好了。

再在两个量程为 550ml的量筒里装450ml的水,把量筒里的水分别倒入甲装置和乙装置 中,甲装置只倒了 90 毫升的水,瓶口下的橡皮膜就鼓成个水球,乙装置倒了 120毫升的水,瓶口下的橡皮膜还是平的。倒入甲装置的水比乙装置少得多,但甲装置的压强比乙装置大,因为甲装置的深度比乙装置的少。实验简单,直观现象性逐步转变到对物理的抽象思维的理解上,说服力强,学生印象深刻,帮助学生建立液体压强和深度有关,与液体多少无关的概念。

二、悬浮

物体在液体里悬浮,用常见的器材、常规方法做,这个实验很难成功,且上课时间很宝贵。如何省时又保证实验不出差错呢?我还是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教材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是用鸡蛋、清水、盐、烧杯。把鸡蛋放在清水里,这时鸡蛋下沉。向鸡蛋中加盐,要满足盐水密度等于鸡蛋密度,鸡蛋才可能悬浮。盐加少了鸡蛋还是下沉,加多了又漂浮在液面,且盐在溶化,可能先悬浮过几秒马上又漂浮。很能控制加盐的量,既费时也不容易达到效果。我尝试过改用玻璃瓶和清水做,改变玻璃瓶中水的重力,从而实验玻璃瓶的浮沉。只能做出上浮和下沉,无法控制瓶子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悬浮是失败的。有的参考书说,把液体改成食用油或洗涤剂做。只要让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就行。但做完老师的手上都沾满油和洗涤剂,很难清洗,却让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的条件很苛刻,很难找到这种液体。我也尝试,在容器内装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这时倒入热水,出现鸡蛋先上升,转几下,最终漂浮在液面。做了十几次,一个小时都是失败的。

今年,我教学到悬浮与漂浮时,左讲右讲,学生还是混淆了,因为他们没有具体形象。摸索后,终于找到了一种省时百分百成功的办法。做法:先找一个放入清水能下沉的鸡蛋,把清水倒了,再在容器内装盐水,鸡蛋放入盐水,鸡蛋是漂浮的。用一支筷子做引流,慢慢的把清水顺着筷子倒入盐水中,淹没鸡蛋,这时鸡蛋就悬浮了。高兴的心情不亚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心情。

三、用实验证明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不一定比额定功率小的灯亮

电功率是初中生较难学的物理概念。涉及知识点多,公式多,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往往觉得难,容易混淆。特别是灯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生活中学生看到的灯都是并联,学生总认为额度功率大的灯泡总比额定功率小的灯亮。如有“40瓦的灯总比25瓦的亮”的错误认识。尽管理论知识推导,这句话是错的。但学生缺乏实际的直观印象,特别学习困难生,经常出错。如果能用实验现象还原理论知识的推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用一个40W的灯、25W的灯、两个开关、插头、导线在示教板上做实验。先把两灯并联,示教板前面用蓝色的塑料条演示路连接方式,真正的电路连接在示教板后。闭合开关,醒目的看到40W的灯比25W 的亮。再改变示教板前面的塑料色为串联模式,接着改变示教板的开关把两灯串联,40W的灯盎然失色,25的灯比40W的亮了许多。学生不断惊呼。理论和实验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深刻,加强学习效果。实验也刺激学生感官,看到了生活中看不到的现象,使我们的教学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中多研究实验,多用实验教学,既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也能提高我们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别今年中考高考的信息告诉我们,只是交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刷题,是无法面对现在的素质教育考试。我们物理教师不要做好实验室现有教具的实验和学生实验,还要积极开动脑筋,平时注意收集,多思考,不怕失败。把科学精神就应用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让我们老师一起努力,研究出现象明显,形象直观的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张鹏翼 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1 李军红 谈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