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知多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2

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知多少

肖雯

巴中市中心血站 636600

众所周知,血液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具有非常大的威胁。因此,作为采血人员就要特别注意采血的过程,防止对自身造成感染。采血检验人员面临着非常大的考验,每大都要接触大量的献血者,所以,一定要做到安全第一,尽量避免感染,有效的做好防护。木文从血站检验人员所面临的职业暴露因素出发,重点分析了血站检验人员职业恭露后的防护措施。

1 职业暴露的重要因素

血站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有很多,具体如下。

1.1穿刺

很多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操作不慎,会被针头、刀片等划伤皮肤,皮肤组织暴露在空气中,在病毒、细菌的作用下发生感染,如果感染较为严重,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每1000个艾滋病患者中,就会产生1例由针头注射而引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个比例相当高;每1000个乙型肝炎患者中,会产生45例由针头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血站检验人员自身皮肤表面有破损或其他损伤,会大大增加其患上感染性疾病的几率,需要在工作中尤其注意。

1.2皮肤破损

皮肤破损是检验人员受感染的一大重要原因,破损的皮肤在和献血者、患者的血液接触之后,如果患者本身携带传染性疾病的病毒,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检验人员也受到感染。

1.3血液飞溅

血液飞溅主要是在运输、试验等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会破坏血液试验的样品,还会让血站检验人员受到感染。

2 血站检验人员的防护措施

2.1穿刺防护措施

要从源头上避免发生穿刺现象,检验人员要佩戴好防护工具,尽量穿长袖衣服,佩戴手套,在工作中认真仔细,小心谨慎。如果实在不慎被针头或导片划伤,不必过于惊慌,要第一时间离开现场,用另一只手多次反复按压被针刺的部位,让该区域的血液流出,并用碘酒、0.2%次氯酸钠或75%的乙醇对伤口进行反复消毒,从而尽可能降低感染风险。

2.2血液飞溅的防护

引起血液飞溅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做好防护,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想要有效提升保护效果,血站检验人员要转变思想意识,充分意识到防护的重要性,要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检验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端正工作态度。在每次工作之前,检查工作服、装备是否妥当,当身体有皮肤组织破损的情况时,避免上岗;(2)使用医用消毒剂。对于血站而言,医用消毒剂是必须要配备的重要消毒设施,在使用之前,要用纱布吸干血迹,利用消毒剂反复擦洗,也可利用效果更好、消毒功效更强的消毒剂;(3)洗手。在和患者接触的前后一定要用肥皂水、消毒水勤洗手,避免携带病菌造成感染;(4)佩戴手套。要用乳胶手套代替一次性手套,主要是因为乳胶手套更厚、质量更好,可以有效起到防护作用,也可以避免轻微的表皮划伤;(5)保持实验室清洁。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实验室的清洁,可以避免感染。要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做好垃圾分类;(6)提高检测技术。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血站也要建立先进的血液检测和自动化管理模式,加强对HBsAg、HCV抗体、HIV抗体的检测能力,加大技术研究,提升血液试验的精密度。

2.3定期检查

要对每个前来献血的人员进行检查,审核其血液检测报告,明确报告中不合格的原因,并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风险评估。在取得合格的评估结果之前,其血液不能随意使用,否则会加大感染几率。要定期做好检查、预防工作,并且加大内部宣传力度,让血站检验人员端正工作态度。

2.4建立安全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安全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对血站日常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2)记录事故的处理方式,处理流程,为后续类似事故提供参考意见;(3)评估是否可用药物进行预防;(4)对所有的记录文件进行收集、汇总和归档,做好档案管理;(5)在血液采集、血型检测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开展作业,避免发生意外。

2.5加强培训

血站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对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以往出现过的事故当成方面例子,对检测人员进行教育,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可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体系和考核标准,对检测人员日常工作行为进行严格要求,让其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秉承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既能够提升工作质量,又能够将防护措施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到位。

总而言之,血站检验人员每天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接纳较多献血人员、输血人员,同时血站环境空间相对来说较为狭小,当内部人员较多时,显得十分拥挤,会为检验人员日常工作带来影响。而且由于血液属性较为特殊,如果操作不当就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造成感染,这也是检验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深入分析职业暴露因素,对各种因素进行针对性管理,全面提升防护水平,避免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