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几点思考——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4

高校思政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几点思考——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周文斌 左佳仪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高校思政课实现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应从认知深化、情感认同和行为强化三个方面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且,要注意坚持历史视角与国际视野相结合、专题讲授与主线贯通相结合、聚焦精神品质与担负复兴使命相结合,引导青年一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关键词] 思政课 志气 骨气 底气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青年,重视青年,围绕青年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杰出代表,要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深入挖掘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探究增强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教学路径和方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思政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比如,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3]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明确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青年内在精神品质的重大关切。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主引擎主阵地作用,探究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路径以及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以期在青年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高校思政课实现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

”的本义是自然界均匀扩散的第三态物质,如气体,后引申为人体原始的态精华能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气”常与优良的品格、崇高的理想、可贵的精神相提并论,表征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比如,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志气与理想信念相联系,指立鸿鹄伟志,想做成事的奋发姿态;骨气与意志相联系,指不屈不挠的刚强气概;底气与信心相联系,指以本领和实力做支撑的强大自信。同时,这几个方面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整体。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有着明确规定。培养品德高尚、恪守正道,积极带动他人崇德向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要在教学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高尚的人生追求与远大理想,做有志气的中国人;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基因,汲取时代的丰厚精神滋养,塑造精神气质与品格,做有骨气的中国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有底气的中国人。

2.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高校思政课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青年兴则国兴,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资源,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涵是育人。培养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彰显时代要求、凸显课程属性的体现。培养时代新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而“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贯穿高校各门思政课课程的主线,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备把握上,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高校思政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路径与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完整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而其教学效果如何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评估。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可以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路径,从认知深化、情感认同和行为强化三个方面展开。

1.认知深化:打造专题教学,讲授核心知识

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2021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六章加绪论部分的的内容可以分为思想(含盖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道德(第五章)、法治(第六章)三大板块和“五个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力图为刚入校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与法治规范)。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知,“思想道德与法治”与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内容上按增强的相关程度可分为强相关、中相关、弱相关三类。强相关,即教材中存在与“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具有理论共同点且相对较为系统的内容,该部分内容可直接依据教材中的理论进行讲解和传播。中相关,即教材中有关“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某些内容只涉及几句话甚至仅仅是一些关键词,这种情况就需要扩展教材外的内容。低相关,属于隐性的增强方式,亦即教材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内容,而是属于同一论题下的不同理论,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隐性教学方式。譬如,从“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角度诠释理论、回应现实、选择教育方法等均属于间接嵌入式教学。在诠释理论、溯源历史的过程中,要优先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方面进行诠释。在回应现实时,面对中西发展的不同道路,要讲清楚中国道路取得的瞩目成就,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提高本领才干,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如图:

章节

相关性分析

“五观”

三大板块

教学意图

绪论

中相关

世界观

人生观


思想

思想指导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中相关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强相关(志气)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强相关(骨气)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强相关(底气)

价值观

价值引领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中相关

道德观

道德

行为规范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中相关

法治观

法治


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教材体系本身,还是从教学过程间接涉及的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内容来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特别适合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教育与传播。为突出育人特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设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大写的人”“坚定远大理想,做有志气的人”“弘扬中国精神,做有骨气的人”“树立价值自信,做有底气的人”“吸纳优秀美德,做有道德的人”“恪守法律规范,做有底线的人”六个专题大班讲授,让学生确立对自我的认识,做一个大写的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人,有道德和底线的人。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将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相互衔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反馈和过程性评价。课前教师推送预习资料,让学生熟悉所学内容;课中教师开展课堂翻转,通过智慧工具的弹幕、主题讨论、投票、抢答等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教师推送课后作业和研讨题目,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班教学。

2.情感认同:加强互动交流,引导价值选择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知识讲授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心理与情感上真正接受并认同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经典阅读、理论研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环节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认识。首先,教师拟定一份“阅读书目清单”并附上“导读提纲”;其次,让学生从其中挑选一本或几本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理论研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首先,教师确定多个研讨主题并进行主题讲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为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可以设置“新阶段、新时代、新使命”“‘你不是人'背后反映了‘人'的什么问题”“‘三观'怎能跟着五官走”“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当道德被绑架”“我们身边的法律:案例与启示”等研讨主题。其次,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相应的主题。再次,各小组课堂展示成果。最后,学生讨论和互评,教师点评。一系列的思想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加强了沟通与了解,解决了思维上的冲突和困惑,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取向。

3.行为强化: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增强青年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开展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课内实践理念是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表述、让学生评价、让学生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课外实践是课内教学实践的重要延伸,包括小组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类。为了引导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开设“寻访本土红色遗迹,赓续革命精神”“挖掘本地品牌故事,接受时代精神洗礼”“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等小组实践调研活动。个人实践形式有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参与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增强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青年大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能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清醒地认识自我,树立奋斗目标,担负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6]385

三、高校思政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历史视角与国际视野相结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首先要在教学中贯穿历史视角。比如,在讲解绪论“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不同时代青年人肩负使命的历史画卷,革命时期的青年人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一代把保卫和建设祖国当做自己的责任;改革开放和新时期,青年人把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时代使命,用肩膀扛起责任,用青春创造新的奇迹。课堂教学中贯穿历史视角,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过去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铸就历史辉煌,战胜艰难险阻,从一次次灾难中崛起,就是因为中国人有志气、骨气,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底气所在。其次,坚持融入国际视野。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仅有历史视角远远不够,容易陷入线性思维,融入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讲解与时事结合,在与其他国家的纵横对比中感受中国强大的影响力,增强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信心、勇气能力。习近平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7]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青年一定能拿好手中的接力棒,志存高远、勇担重任,跑出最好成绩。

2.坚持专题讲授与主线贯通相结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直接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紧密相关的章节内容主要有“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教师可以围绕这几章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专题,重点讲解。比如,第二章的教学运用对比教学法,在古今中外对比中,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第三章的教学运用文化熏陶法,通过介绍我国悠久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第四章的教学运用问题导向法,通过辨析“为什么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平等?”“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至上,最真实可信的。同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凸出教学重点,但又要突破个别章节,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纳入更深厚,宽泛的框架之中。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本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气节,完善个人人格;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个人素养等,使青年大学生有能力、有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坚持聚焦精神品质与担负复兴使命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有关心青年和支持青年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希望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七一”讲话中向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志气、骨气、底气”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范围更广、内涵更深刻,不仅包括理想、本领和担当,还包括信仰、信心、信念、品格、气概等,主要聚焦青年人精神品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锤炼青年人的品格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让青年人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大任。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夯实青年人的“四个自信”,深入开展世情国情教育,让青年大学生明确责任与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构建增强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教育大格局,“小我融入大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转化成开创事业、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生追求。

总之,高校思政课是增强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让大学生在“小麦灌浆期”有着充分的阳光和水分,引导他们掌握丰富的知识,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 习近平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5-10-15.

3[?]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1(7).

4[?]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人民日报,2021-05-11.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7[?]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6YBA157),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 18B211),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会课题和湖南科技大学2020年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