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现状及难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现状及难点分析

李云,许正环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摘要:围绕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资助育人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同样需要了解目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改善工作流程,增强资助在育人中的作用,为培养心智健康的社会主义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 资助育人 扶贫 扶志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是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制定的法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育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随着“三全育人”原则的提出,全国多所高校开始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来说,这项工作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及标准的重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要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同时全面推进资助育人,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农村生源比重大、学生贫困发生率高等显著特点。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2021年秋季学期在校生1600余名,其中农村生源地学生占比达到87%以上,每年评定的困难生中农村学生占据绝大多数。近几年,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大部分贫困学生家中实现脱贫。但每年也有学生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贫困率居高不下。

当前,全国各高校已经建立起一套以“奖、贷、助、补、减、免、勤”为一体的资助系统,希望通过资助系统发挥“扶贫”的作用从而确保困难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但是因为诸多漏洞的存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多种难以调和的矛盾。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从育人的层面开展资助工作,以期实现资助目标由“扶贫”向“扶志”转变。从“三全育人”角度来说,囿于现有的资助工作中育人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困局。

一、现阶段资助育人现状

(一)资助项目体系存在固化倾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资助育人纳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十大”育人体系,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2]其中,国家和学校在整个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高职院校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或是疏于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或是资助政策宣贯不够彻底,导致很多贫困学生过度关注来自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存在“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却没有意识到自力更生能带来更有效的脱贫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资助项目体系固化倾向较为严重,资助经费主要依赖于国家拨款,较少开发能够激发贫困学生“自助”意识的创新性资助项目。从而导致资助范围无法扩大,资助力度无法加大,绝对受助人数无法增加。

(二)资助资源整合不到位

资助资源整合不到位的情况在高职院校中非常突出。原因除资助育人手段单一外,还在于基层专职资助育人工作人岗不匹配、权责不清晰导致资助政策宣贯不到位,资助项目开展时间不统一、不协调导致资助政策执行不到位。资助追踪机制不明确、资助回访制度未建立导致资助效果反馈不到位。资助育人手段非常单一、无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整合的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育人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及发展。[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资助资源整合不到位的绝大多数问题均产生于资助流程和机制上。因此,要通过资源整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就必须对整个资助流程进行详细梳理,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资助体系。

(三)资助育人标准混乱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和“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的提出,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推动贫困县全部摘帽,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近年,国家对扶贫政策的力度逐步加大,绝对贫困基本被消除。

但是,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受自然条件、资助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高校学生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加之各地区各学校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出具的困难证明也很难认定学生的困难程度,学生本人对家庭困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造成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难以确定。[4]班级辅导员和基层资助工作者在执行资助政策时可能因为标准不统一而出现主观化、随意化的情况,也可能依照困难等级统一量化资助额度、统一固化资助项目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情况差异。这种混乱的资助标准会让急需资助的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甚至让学生对国家的整体资助政策产生怀疑和抵制的情绪,产生适得其反的不良效果。

(四)资助信息链不协调

资助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在于资助工作者能够掌握有关贫困学生的详细、准确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判断来决定这些学生是否有获得资助的资格。而获取贫困学生有效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则可称为资助信息链。目前,高职院校资助部门获取贫困学生具体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中一条自上而下,即来自省教育厅下发的农村低保、建档立卡、孤残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名单,另一条则是自下而上,来自学生的个人资助申请。其中,学校从自上而下的信息链中获取的信息准确性非常高,但从自下而上的信息链中获取的信息准确性则因人而异,从而导致这两个链条的信息协同度不够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省教育厅下发的具有确定性的贫困学生数量在整体贫困生中的占比不高,大部分贫困学生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申请方式发掘出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发掘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会产生信息精确度不够的情况,从而导致资助效果不尽如人意。

资助信息链的不协调导致资助的深度和有效度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例如,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存在信息公开与隐私保护方面的矛盾、学生资助统一供给与受助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生资助信息化和平台化与资助工作人文化和温情化之间的矛盾。[5]充分发挥育人在资助工作中的调节作用则可以有效帮助化解以上矛盾。

二、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的难点

(一)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甚至依赖于上级主管单位乃至国家的资助政策帮扶。“奖、贷、助、补、减、免、勤”这一套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因此,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更注重完成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但是忽视了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困难生认定过程中,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可否证明贫困?如何界定贫困?评议过程是否公正?[6]这些在资助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从而造成资助结果的公正性受到广大学生的质疑,同时也有可能给受助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因此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和歧视,在学生中造成相互对立的局面。

至于如何在资助过程中发挥育人作用,目前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还比较少,只能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另外,日常的资助工作已经耗费了资助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在资助过程中要发挥育人功能则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二)重物质资助,轻心理帮扶

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内心比较矛盾、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多元化、缺乏良好意志力等主要心理特征。[7]与之相比,贫困学生作为高职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还存在自卑感、负疚感和焦虑交织、人际交往不良、依赖心理等心理特点。[8]这些特点决定着贫困学生在校学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可能异于常人,导致这一群体容易被孤立和排挤。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工作重点,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仍较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机制重经济资助,轻心理与人格等精神援助,不能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9]甚至加重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造成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度低。

要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帮扶机制。例如,建立由辅导员和资助工作者组成的、学生处相关工作人员参与的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帮扶小组,采用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与心理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赢心理脱贫攻坚战。

(三)重扶贫,轻扶志

贫困问题是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而消除贫困一直是国内外的重点和难点,它在国际上被称为“反贫困”,在我国称为“扶贫”。志作为一种心理资本,是主体自我奋进、改变现状的一种精神状态。从扶贫的角度说,志属于内生式扶贫,扶志就是立志向、扶思想、强意志。[10]习主席强调,扶贫要先扶志,尽管物质贫困,精神不可贫困。[11]

目前的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大量精力被用于受助学生的筛选、资助项目的审核和资助资金的发放中,疏于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甚至在班级和学校内为了一个资助名额而与其他同学形成竞争关系,助长了高校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歪风邪气。问题就在于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没有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扶志”教育。

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的资助意识应该由原来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培养”转变,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贫困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着力培养困难学生“人穷志不穷”的思想,提升困难生自身“造血”和“输血”的能力,最终实现独立自强和反哺家庭的目标。

三、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新生态,将是未来高职院校适应教育发展新环境的重要根本。[12]关系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资助育人工作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学校乃至国家的重点关注。

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高职院校必须打破现有的各种壁垒,加强资助项目建设和资源整合,建立一套客观的资助标准,同时要在资助的全过程中关注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扶志”教育,从而真正实现从“物质资助”向“资助育人”转变。


参考文献:

[1] 甘诺,王翔.我国贫困大学生研究回顾与展望(1994-2020)[J].江苏高教,2021(5):(62-67).

[2] 朱春花,周祥.“后扶贫”时期地方高校资助育人转型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21(4):158-164.

[3] 张健.“三全育人”体系下资助育人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4):68-70.

[4] 吴连臣,田春艳,张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75):27-28.

[5]郑玉莲,曹浩.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困境与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0(7):92-95.

[6]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3-5.

[7]尹梅.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生德育工作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9):152-153.

[8]王涛.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J].社会研究,2014(3):87-88.

[9]王锐.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J].科教文汇,2008(12):36-37.

[10]何花.精准脱贫背景下高校“志智双扶”的优势及路径研究——以电子大学对口帮扶岑巩县为例[D].电子科技大学,2021:11.

[11]刘海斌.习近平扶贫观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21(3):1-5.

[12]陈钦澜.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探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5):59-61.



作者简介:李云,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专职辅导员;

许正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课题项目: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五益工程-基于精准资助的育人模式构建”(项目编号:szky-2021-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