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浅析“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

金春花 * 李淑菊 田锋 王悦 张彤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慢性肾衰竭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肾脏损害,并累及全身各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发病率高,预后差,最终进展形成终末期肾衰竭(尿毒症期)。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复杂,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家大多认为均与脾胃有密切相关,因此,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尤为重要。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 从脾胃论治 病因病机

引言:《脾胃论》云“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肾为先天之本,蕴藏先天之精,两者密切相关,肾之阳气可推动脾胃之运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肾脏所藏之精。且脾运化水液,肾主水,两者共同维系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如脾虚失运,则肾精无以化生并更无所藏;如脾土不制约肾水,则水湿泛溢;肾病亦常及脾,肾气衰惫,气化无权,则湿浊不化,内阻中焦,脾胃枢机不畅,变证丛生。

  1. 病因病机-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

传统中医学无慢性肾衰竭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水肿”、“虚劳”、“癃闭”、“关格”等范畴。病因病机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虚损》云“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 李东垣《脾胃论》云“病从脾胃所生”。

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慢性肾衰竭与“脾胃”密切相关。曹式丽教授[1]认为慢性肾衰竭首发病位在肾、在脾,病机关键在于脾肾两脏功能失调,并随着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由脾肾气虚逐步演化为脾肾阴虚或阳虚,最后致阴阳两虚,调理脾胃,把握中焦是治疗本病的首要关键。调理脾胃之法能化浊降逆,缓解呕恶,增进饮食,恢复胃气,使中焦气机升降有序,纳化功能复常,有利于病情的好转。马敬锋[2]从“脾主为卫”理论论述脾与慢性肾衰竭密切相关。肺卫受邪是肾病发生的诱导原因,以“脾主为卫”为基础,重视健脾法的应用慢性肾衰竭,对其疗效及疗效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段光堂教授[3]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脾肾气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久病耗伤正气,或湿热、水湿、浊毒之邪损伤脾肾,可致脾肾气虚,且脾气亏虚,气化不利,不能转输运化水液、湿浊,致湿浊内蕴。湿浊日久化热,湿热中阻,可见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等脾胃不适症状。刘新教授[4]认为慢性肾衰主要病机多责之于脾肾阳虚。脾阳虚衰,则水湿不化、气血生化乏源,常表现为疲乏、肢体浮肿、小便频数、便溏等症状。

  1. 临床方药研究-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

焦安钦教授[5]总结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治疗原则:补养脾胃化气血法、升降脾胃理气法、和胃通腑泄浊毒法。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等药物补益脾气;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等药物升提脾气;半夏、竹茹、代赭石、泽兰、旋覆花等药物降逆胃气;大黄药物通腑泄浊;运用藿香、佩兰等药物醒脾芳香化浊;石菖蒲、土茯苓等药物和胃解毒除湿祛浊等。翟惟凯教授[6]治疗慢性肾衰竭时注重化湿泄浊、顾护胃气的运用。虽不同的时期治法有所不同,但调理脾胃法贯彻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始终。疾病的早、中期以补气为主,兼以养血、化湿,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加味;疾病的晚期侧重和胃降逆、升清降浊、保养胃气,选用小半夏茯苓汤加味。孟如教授[7认为慢性肾衰竭治疗中应重视顾护胃气,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脾胃亏虚,诸脏皆无生气。常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等法治疗此病。临床上常用平胃散、香砂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等方药。程晓霞[8]认为老年慢性肾衰竭久病脾阴受损,伴脾胃气虚。尤重调理脾胃,重视脾阴、顾护胃气之法。补脾贵在健运,益气以健脾为先,益胃贵在柔润养阴,常用太子参、党参、茯苓、猪苓、白术、淮山药、薏苡仁、扁豆健脾益气;南北沙参、石斛、麦冬滋养胃阴;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焦香开胃。卢富华教授[9]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关键是脾肾两虚,浊毒内阻。浊毒贯穿整个肾衰病程,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浊毒产生与脾密切相关。脾失健运,大量代谢废物潴留,机体不能正常排泄致浊毒内生,同时,浊毒之毒性进一步损伤脾胃。故运用补土化浊法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浊毒之邪。卢教授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土茯苓、泽兰、大黄清热祛湿化浊,陈皮、木香、半夏健脾行气、祛痰化浊。芦思好等[10]认为慢性肾衰“从肾论治”为基础,加以“从脾论治”,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主要为益气温阳法、健脾利湿法,选用方药实脾饮加减;醒脾和胃、芳香化浊法,选用桑叶、苏叶、荷叶、藿香、佩兰等药物;辛开苦降、升清降浊法,选用柴胡、升麻、葛根、荷叶、半夏、竹茹等药物;攻逐湿毒法、益润通腑法,选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半夏、竹茹、等药物;健脾益气法、活血化瘀法,选用生黄芪、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芎等药物;健脾养胃、生血统血法,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药物。徐艳秋等[11]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机因素之一为脾虚失运,早期阶段以脾气虚弱、实邪内蕴之证表现明显,故自创健脾清化方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全红等

[12]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与脾密切相关。主要证型为脾虚湿热,故治疗以“健脾益气、清利湿热”为治疗原则。自拟健脾利湿汤治疗此病。

  1. 讨论

慢性肾衰竭病程漫长,病情迁延,是临床疑难性、难治性疾病,现代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许多治法目前仍在探索研究中。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复杂,脾胃与肾生理病理相互联系、相关影响,笔者认为脾胃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能够延缓疾病进展,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种重要治法之一,调理脾胃法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细化研究。


[1]马鸿杰.曹式丽诊治慢性肾衰的基本思想[J].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 (5):27-28.

[2]马敬锋.从“脾主为卫“谈脾与肾病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2):153-154.

[3]王慧敏.名老中医段光堂治疗慢性肾衰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2):150-151

[4]黄彩兰,刘新.刘新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J].西部中医药,2019,32(7):83-85.

[5]康晶瑾,焦安钦.焦安钦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2):26-27.

[6]黄敏,翟惟凯.翟惟凯主任运用化湿泄浊、顾护胃气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27(2):187-188.

[7]吉勤,张春艳,王清.孟如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 6-8.

[8]李秋芬,程晓霞.程晓霞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219-220.

[9]李聪,卢富华.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J].四川中医,2018,36(9):15-16.

[10]芦思好,司福全.慢性肾衰的脾肾相关性及从脾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6):129-130.

[11]徐艳秋,杨超茅,顾向晨,等.慢性肾衰竭早期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 6): 502-505.

[12]全红,李秀英.自拟健脾利湿汤加减联合西药常规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7,45(3):65-67.

基金项目:第一批黑龙江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黑中科教便函〔2019〕4号)

通讯作者:金春花(1978-),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第一批黑龙江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泌尿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