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7
/ 1

区块链 + 供应链金融发展探析

谢奕旻

青岛工学院

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供应链控制的一项主要功能,是依靠交易背景真实性和自偿性,由金融部门基于供应链上对核心公司的信誉,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资金的流动,向参与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从而实现整体供应链的资金可获得性和融资成本优化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和产融结合、脱虚向实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我国企业解决投资约束问题提出了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区块链等新型科技在信息收集、统计分析等方面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也使得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变得更加快捷、安全、可控,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但是,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机构还存在的问题,包括为何将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均缺乏系统性分析,因此难以体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以及如何在供应链金融这一应用场景下产生价值。

一、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因为供应链上下游包含相当多的公司,这些公司也都是独立经营的实体,这些公司的经营信息也触及到商业秘密,对彼此相互不够信任,使得供应链上的公司无法实现有效的协同资源共享。而信息孤岛又使得机构无法有效判断行业信息真实性、准确度和全局性,使得机构必须耗费一定的人力成本去做好对行业真实性的评估、背调等。

利用区块链系统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优势,可以对公司的诚信历史、履约情况等加以全面分析,而监管部门也可以对公司整体的营商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做到重大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预警。同时,这些数据也是中国企业征信系统的核心依据,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二、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建议

参与者的协调程度。由于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出于一种共识制度,即要求各个节点的参加者之间相互协调和共识。比如商业银行等机构用作融资端,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通过区块链技术手段完成土地确权后的所有应收账款进行认可,在实现线上确权后才能继续进行审批和贷款等作业。所以,中小企业在布局区块链的供应链互联网金融服务时,往往必须全盘考虑与各利益关联方的协调程度,从而使得资金链条上各服务运营环节能够进行良性运行。以应对政府监管的不确定性。监管层在积极引导技术创新的同时,由于其政策上偏向事中管理事后监督,对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经营风险初期并不会进行强化管控措施,所以,行业实践者们对于在创新创业的初期,特别是在服务技术创新布局上,就必须做到对监管部门层面上的透明和开放,使得由于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而产生的监管风险完全可控。中国P2P的管制发展历史便很好的例证,唯有开放透明,全面拥抱管制,方可进一步降低监管风险,给创业带来更良性的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