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人格局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新育人格局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现状分析

唐丽媛

柳州工学院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的方式对广西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机制不完善;育人意识缺失;育人职责不明确;育人方式单一。

关键词:高校;党支部;组织育人;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高校新育人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即“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组织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即要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

在高校各类组织中,起统领作用的是党的组织,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重要力量,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的基本任务。“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的新育人格局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行为,组织育人的效能和效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实际效果。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要求和意义

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育人,是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适应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

(一)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是坚守“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宗旨。

“为谁培养人”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

(二)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是落实“培养什么人”的思政保障。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党支部必须深入挖掘组织建设中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基本的思想政治保障。

(三)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是实施“怎样培养人”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应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建设,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实现凝聚师生、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素质培养的功能,对思政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现状

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工作中的“神经末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基础、基本单元和核心力量,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效能和效度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本研究以广西高校学生党支部育人功能现状为主题,对301名大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党员对党支部建设以及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的看法,调查包括“入党动机”、“加入党组织后的收获”“对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的认知”“对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等。其次,针对5名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访谈,了解学生党支部书记对组织育人政策的认知情况、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途径及成效等。

(一)调查问卷情况

结合上述调查,回收的301份问卷中,有中共正式党员116人(38.54%)、中共预备党员185人(61.46%)。在新育人格局下,288人(95.68%)表示入党动机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9人(2.99%)表示是因为入党对就业有帮助,4人(1.33%)表示是想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党员都积极主动参与党支部开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248人(82.39%)表示党支部活动较有吸引力,53人(17.61%)觉得活动形式有点单一,没有吸引力;在“加入党组织后的收获”(多选)的调查中显示,278人(92.36%)表示个人综合素质逐步提高,266人(88.37%)表示政治理论水平得到提升,265人(88.04%)表示个人服务意识得到加强,3人(1%)表示对个人发展帮助不大;调查结果还显示:只有84人(27.91%)对“组织育人”的理论依据较了解;有74人(24.58%)认为党支部的组织育人功能不太重要或发挥不太好;有143人(47.51%)表示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发挥较好。

(二)访谈情况

案例1:党支部书记A(辅导员兼任支部书记),严格按照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和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根据党员发展、转正的需要召开支委会和全体党员大会。学生党员通过参加学习活动及党内活动,政治理论水平、组织纪律性、实践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党支部书记A表示因为是兼职支部,同时还要负责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对“组织育人”政策了解得都不透彻,停留在表面文字上,没有深入研究。

通过对5名学生支部书记的访谈研究了解到,60%的支部书记对“组织育人”的政策只停留在简单了解的层面,没有深入研究;5名支部书记都是兼职党支部工作,同时兼任2项及以上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或其他教学科研工作;60%的支部书记对支部建设、支部发展、支部活动有明确的认识和规划;80%的支部书记表示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机制不完善

高校各级党团组织、各类学生组织和班级等群团组织未能共同编织成一张育人网络,存在各党支部之间、党支部与团支部之间、党支部与其他学生组织之间联系、共建较少,组织育人合力发挥不充分的情况。党建工作、科研学术教学、师生管理、综合素质提升等各个方面出现各自为政、互不理睬,甚至是一头重、几头轻的现象,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导致支部往往忽视协同其他部门或组织来整合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影响了支部整体育人质量的提升。

(二)学生党支部存在育人意识缺失现象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党支部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还未达到无缝对接,高校党支部对组织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前学生党支部在推进组织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育人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实施者的育人意识。个别党支部对于支部工作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政治理论学习、新党员发展、“三会一课”任务实施等形式上,忽略了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职责不明

学生党支部书记往往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兼任,对学生支部建设和组织育人功能关注较少,虽然学生党支部在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功效,但支部书记对组织育人的相关文件和如何让学生党支部发挥组织育人的功能思考和实践探索较少。

(四)学生党支部育人方式单一

部分党支部活动载体单一,自身建设公式化、模式化、程序化,创新和成效不明显,不注重在育人内容上切合时代需求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注重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生活教育等活动蕴含的思政隐性教育,满足不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导致学生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

四、启示

新育人格局下,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体系,注重的是“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的结合。注重找准党支部工作的结合点、创新点、着力点,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方法、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为载体,构建党建引领思想政治、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党建特色品牌,激发党组织活力。

落实好党支部组织育人,就要将这张组织网络筑牢织密,使其在育人过程中紧密运作、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联合教学科研、师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耦合出“1+1>2”的育人效力,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A].2017-12-05.

[2]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胡吉芬,刘明.高校党支部组织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

[4]盛春,汪力.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育人质量的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理论,2019(12):74-79.

[5]褚昭瑞,郭文强.大思政视角下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功能探究[J].大学,2022(12).

[6]付冬娟,夏晓川,孙雪辉.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功效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为例[J].大学,2021(34).

[7]易敏.推进高校组织育人提质增效[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7).

[8]张舒杰,李海旸,王露.地方高校“党建+教学科研管理”模式下的组织育人作用研究[J].才智,2022(6).

作者简介:唐丽媛(1987-),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zjy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