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谈话”与“对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略谈“谈话”与“对话”

涂理素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实验小学

论文摘要:老师教育学生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即是“我”在“教育”、“关心”“你”,学生处在被“教育”、被“关心”的位置。学校里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找“你”“谈话”;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互动,达成共识,我们称之为“对话”。二者的教育效果有着截然的不同,本文旨揭示“对话”的教育功能明显强于“谈话”,并强调“对话”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谈话  对话 

笔者曾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感觉现在的小学生民主、平等意识及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不喜欢甚至是讨厌别人以“师长”或“长者”的姿态来和自己“谈话”(可以理解为教育甚至是教训自己),而更喜欢老师或家长放下架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进行平等的“对话”。但是不少老师依然守着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应该比学生高一等,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总喜欢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结果激起了学生的反感,影响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一、“谈话”与“对话”

“谈话”新华字典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两个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另外一种含义是“用谈话的形式发表意见(多为政治性的)”。“对话” 新华字典的解释也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戏剧等中人物之间的)”;另一层含义是“国际双方或者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多指一向没有联系的国家或者政府之间)”。从字典的解释来看,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对立意义。但是“对话”的第二层含义中已经强调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含义。本文所使用的“谈话”和“对话”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们主要是指教师教育学生时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前者指教师不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完全是教师说,学生听的那种教育方式,效果比较差;后者强调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注意和学生讨论、互动,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二者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从主体之间的主动性来看。在“谈话”的意识情景中,班主任是以“师长”的心理扮演角色,是“我”在“教育”、“关心”“你”,而学生则处在被“教育”、被“关心”的位置。这就形成了两者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在“对话”的意识情景中,师生双方处在对等的主体地位,是“交流”、是互相“倾听”。

其次从内容的选择来看。在谈话的情景下,谈话”中的班主任,是“有备而来”,而且是“我”找“你”来,有着极大的心理优势,而学生则“有患无备”,不知是“喜”是“忧”,多是在老师确定的、学生事先不知道的“心理弱势”下倾听老师的教育,缺乏对谈话内容的自主选择权。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一听到班主任叫他到办公室就紧张的原因。而“对话”条件下,内容多为学生生活中“热门话题”,是老师走向学生,老师必须主动了解、承认和接受学生的年龄特征、语言特征、兴趣特征和心理特征,先适应、了解、熟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从中找出教育因素和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地改变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再次从发生的条件看。“谈话”通常是发生在学生出现问题或取得进步时,有明确的时间性;通常是在老师的办公室进行,老师苦口婆心地说,学生低头不语地听,很正规很严肃。在这样的情形下,要让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真正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和老师交谈,是很困难的。而“对话”,则贯穿整个学校生活和校外生活中,其地点时间都具有不确定性,它可以是在教室里,在球场上,在网上,甚至可以发生在迎面打招呼的几句问候中,话不在多,重在联络、交流感情,时时、事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最大的特征是学生最无心理负担时和老师最自然地发生了心灵的碰撞。由于其时间、主题、环境等,不是由班主任事先设计的,而是依据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的原则,可能是随时随地,自然的,师生双方都处在同一的心理准备水平上,从而使师生双方有了更自由的话题、更宽松的环境、更轻松的心情。达到“话投机”的境界。

正是有着上述的不同,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总是尽量避免找学生“谈话”,而是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进行“对话”,有时是书面的,有时是面对面的,有时是网上的,形式不一样,但效果却不错。

记得有一年我在当班主任的时候,当时这个班学风很差,学生自由散漫,开学初,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整顿班级纪律,尽快地扭转学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题为“老师,你应该这样做----”的周记。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写到,“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从来没有遇到老师让学生告诉他怎么做”。顿时他们觉得他们和我的距离缩短了许多,给我介绍了他们的很多特点,给我提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使我很快地走到了他们的中间。除了书面的这种对话以外,我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团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吃苦耐劳的教育。有时在网上和他们聊天,向他们请教网上一些我不懂的问题,他们在我面前也有了优势,无形当中,他们就把我当成他们中一员,能平等地进行对话, 对他们的教育也容易多了,也有效多了。不出一个月,学生跟我接近了很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对话”要注意的几点

对话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精心准备的内容。
    与学生对话时,要事先设计好内容,确定好主题,有的放矢地接触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心,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接触。任何成功的谈话总是以对情况的了如指掌为基础,以心理接触为前提的。
不能“脚踏西瓜皮,滑到那里算那里”,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回头再看看连自己也不知道和学生谈了些什么,没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要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对话的地点要力求灵活,尽量避开象教师办公室这样的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地方,场合力求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室、走廊、操场、饭厅、回家的路上等等,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

   (三)要有耐心的态度,并及时做好反馈。
    与学生对话的时候,难免会有观点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会遇到少数“蛮不讲理”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耐心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不随便打断他们的说话,从中归纳出他们观点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使学生心服口服。

每次谈话后,要及时检查,谈话是否起了作用。检查方式可以是教师直接观其行听其言,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生间接了解。这就是及时抓反馈一发现有进步,就要及时鼓励,在适当场合公开表扬。

(四)要给学生充分表达思想和观点的空间。对话是通过师生互动的交流,以达成双方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时间,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否则将失去对话的意义和作用。

(五)要合理的进行理论引导。孩子毕竟还是处在未成年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和经过高等教育训练过的老师比起来更是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又不是蛮不讲理,只是他们道德判断的依据和成年人不一样罢了。这就要求老师要换位思考,耐心地向学生解释他们道德判断的依据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向更高的道德阶段发展。

总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要我们班主任改变观点,放下架子,走向学生,把“谈话”变成“对话”,平等的对待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流,就能逐步地达到与学生的心灵的融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