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浅论道家老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同

靳鹏娟,王川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 6505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结合时代的发展创造出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阶段,对人类最后的全面解放作出解释,并呼吁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阶级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而中国传统哲学道家哲学中也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共通之处,其中涵盖了本体论、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等思想,通过对这两类哲学的比较,了解二者的相通之处对现代世界文明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老子;道家

马克思和老子尽管生活时代不同, 但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同样振聋发聩,深邃悠然, 深深地影响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的今天, 深入比较马克思哲学与老子哲学, 有利于两种思想体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民众生活,有利于确立老子思想的现实地位和时代价值, 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具有现实意义。

《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现阶段已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哲学思想,它不但影响先秦哲学,还对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道学乃至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古至今,研究《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的论著数以百计,古往今来对老子思想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学大师乃至全世界的学者们都对《老子》进行研究,对《老子》一书进行注解、翻译,对古籍产生了新的见解,对当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道家哲学思想之本体论——“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的比较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浑而为一,但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第十四章)”[1],万物的生成变化的根源都是“道”这个本原,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具有唯心主义的意味,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后续老子又说道是一种实体存在,“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恍惚中是看不见的,其中好像是有东西存在,却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在这里“道”作为“物质”, 不是有形的固定之物, 而是玄妙混沌之物。由此可见, 老子的“道”带有物质性, 唯物而非唯心, 从而否定了“唯心”的世界观和“神”的存在。由此可见,老子的“道”不是作为具体的事物存在,而是作为物质而存在,这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老子的“道”是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老子不但认为“道”是万物本原,同时还是造就了世界运行的规则,万物生存的基本秩序,“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这种造就万物的秩序都是自然秩序、自发秩序,“道生之,德畜之(第五十一章)”,万物跟随“道”就能够自行运转,万物的生长是依照自然法则, 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万物皆自然而生, 自然而长, 自然而亡, 没有超越世界的绝对精神在居高临下的发出指示,也没有另一个理想世界的理念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万物皆符合“无为而为”的“道”的原则, 是自生的, 自为的。这“无为而为”的自为性就是自然规律, 正是这自然规律使万物自然生长,各得其所。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思想是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现实的唯一方式, 实践是主客观的统一, 客观世界是物质性的,人类作为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发生作用,从而改变客观世界。

老子的“道”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具有相通的意思,都是说世界是物质的。从客观出发而非从形而上的角度出发,老子的“道”肯定了客观规律的根本性与重要性, 肯定了客观物质运动先于人的主观意志, 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即所谓“尊道而贵德”,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物质运动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在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在人与自然、社会运动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实践活动是无法开发自然世界的,也是无法开创人类社会的繁盛发展的,而老子的“道”则是在较为玄学的角度说明了世界的本体,并没有强调实践的作用,忽略了实践在人类创造自为世界的基础性作用,只是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以及不可逆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老子哲学的共通之处

(一)异化思想的共通处

老子认为, “道”是检验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 人的一切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对“道”原则的逆行而, 背离“道”就是异化。老子在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上, 提倡对异化思想的抛弃,必须回归自然, 反对人的强作妄为, 也就是呼吁人们做到无为而为,摈弃物质欲望的奴役,不要过分的追逐财利,“绝智弃辩”,无为自守。马克思认为, 人的异化的根本在于人被自己的劳动而统治了, 异化劳动是人的一切异化的根源。解决异化问题, 就是要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推翻异化劳动的现实根源, 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辩证法的共同处

老子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矛盾对立相生的规律是存在于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之中的。矛盾虽然是对立的, 是“二”, 但矛盾也是统一的, 是“一”。作为“一”的统一体的对立双方在相互作用中, 不断冲突、调和与转化。天下万事万物都不是片面孤立发展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总是会与自己的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道德经》第二章中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想和, 前后相随[2]”,这就体现了物质都是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在万物的运转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喜怒同根,是非同门[3]”,老子的道德哲学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也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反者道之动”则清晰明了的告诉人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老子认为事物的内在否定性是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最深厚的源泉[4],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事物是联系着发展的,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老子“反”的规律也有相通之处。

三、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老子的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哲学发展上都具有划时代性的巨大意义,具有较强的革命性,从根本上超越了前人的思想观点,创造出新的哲学内容。老子的“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在阴阳对立转化、辩证法、矛盾对立的规律方面都有相似、相通的地方,当然他们二者的哲学思想也有不同地方,比如老子的“道”更倾向于神秘主义、直观主义,忽略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看重“实践”的作用, 不仅肯定自然规律, 而且也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是以现实的、对象性的、历史的“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老子的“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深切的哲学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朽的思想资源,二者的对话促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更具有中国特色,老子哲学也在时代的召唤下产生几分不同的现代意味。老子和马克思虽然是跨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思想家、哲学家,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却不谋而合。相隔几千年、远隔几万里的两种思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同样瑰丽绚烂,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精神财富,更多的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 2011.
  2. 王洪平.老子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比较[J].人民论坛,2014,(26):209-211.

[1] (魏)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中华书局, 2011.

[2] (魏)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中华书局, 2011.

[3] (魏)王弼注.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 中华书局, 2011.

[4] 王洪平.老子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比较[J].人民论坛,2014,(26):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