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信息技术对病案室编码及病案质量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8
/ 2

病案信息技术对病案室编码及病案质量的影响探讨

黄冬

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目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本文将分析对于病案室编码以及病案质量分析采用病案信息技术是否会产生有效性,以及对病案室编码准确率的直观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共计90份病案进行研究。筛选、收集的90份病案,2021年1月~2022年1月为42份;2022年1月~2023年1月病案为48份,所有的病案在数据收集、分析完毕后,均存放于病案室管理。在分组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为“实施前”,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为“实施后”,两组要就病案室编码准确率以及病案质量分析进行研究。

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在实施后病案编码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后,病案的综合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数据具有比对性。结论: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在病案室编码以及病案质量的分析中,通过病案信息技术,能够保障病案室编码的准确率,提升病案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病案信息技术;病案室编码;病案质量;影响探讨

病案信息技术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案信息技术主要可为医护人员提供档案信息,该档案信息包含了患者的隐私数据以及患者的病情,能够为医院的科研、教育培训、归档整理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1]。病案信息记录的所有数据极为详细,包含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以及病情发作时间、患者的病情临床反映情况等[2]。能够便于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相关诊断,编码准确率要使病案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达到最佳,完成病案综合管理[3]。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对病案室编码以及病案质量进行研究,并非口头空谈,而是要通过资料比对以及病案质量评估进行[4]。因此,本文将分析对于病案室编码以及病案质量分析,采用病案信息技术是否会产生有效性以及对病案室编码准确率的直观影响。详见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共计90份病案进行研究。筛选、收集的90份病案,2021年1月~2022年1月为42份;2022年1月~2023年1月病案为48份,所有的病案在数据收集、分析完毕后,均存放于病案室管理。

1.2方法

在分组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为“实施前”,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为“实施后”,两组要就病案室编码准确率以及病案质量分析进行研究。病案信息技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应用至实践检验。在数字化文档管理中,可以建设最新的数字化文档管理系统,对传统的纸质文件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后的电子文件转入管理系统内,建立索引,便于医护人员查找。在储存设备中,该储存设备允许通过数字获取、储存网络等方法,将电子信息随时共享至云端,便于医护人员完成数据支撑以及信息技术换算。

1.3观察指标

在观察指标中,要分析实施前、实施后的整体病案,并进行调查统计问卷。大于90分将其定为“甲级”,小于75分将其定为“乙级”,小于30分之内定为“丙级”。甲乙丙三级,甲级最高,丙级最次。

1.4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方法中,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 20.0对软件数据进行分析。随后,对其进行病案质量评分,了解编码准确率。分别以(x̄±s)、(%)表示数据值,t、x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编码前后准确率比较

经过数据值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实施前病案统计问题共有6例,实施后仅有1例出现问题。在实施后,编码准确率要明显高于实施前,详见表1所示。

时间

例数

问题病案

编码准确率

实施前

42

6

36(85.71)

实施后

48

1

47(97.92)

x2

2.163

P

0.005

表1 编码准确率比较[n(%)]

2.2实施前后病案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后,病案的综合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数据具有比对性。

时间

例数

病案质量评分

实施前

42

89.04±1.37

实施后

48

97.31±1.68

t

10.641

P

<0.001

表2 病案质量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病案分析,能够为患者诊疗期间提供对应的记录文件,满足医疗质量,是行之有效的客观依据,更是临床教学医疗管理综合培训的必然支撑资料[5]。病案信息包含了患者入院治疗的全部流程,因此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对病案信息数据进行分析[6]。通过构建病案信息数据库,能够使病案管理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在该信息库中,能够自动搜索直接检索对应信息,对病案选择性摘录,提示相关数据[7]。在后续优化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需要随访的病例项目[8]。因此,通过病案信息技术能够获得更多有用信息,降低出现的问题,保障病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9]。通过数据库形式,收集并保存患者病案,极大可能的提升病案管理效率以及质量。通过对应的互联网平台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指导患者饮食。后续医院通过病案信息技术对病案室编码以及病案质量进行强化,防止数据出现丢失问题

[10]。本文收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共计90份病案进行研究。筛选、收集的90份病案,2021年1月~2022年1月为42份;2022年1月~2023年1月病案为48份,所有的病案在数据收集、分析完毕后,均存放于病案室管理。在分组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为“实施前”,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为“实施后”,两组要就病案室编码准确率以及病案质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在实施后病案编码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后,病案的综合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数据具有比对性。

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的纸质数据转为电子化数据,提高病案应用效率。以往在医院工作中,工作人员并未重视病案管理工作,因此导致病案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模糊现象,无法提高病案管理的效率。如何保障医院病案进行细化,分析工作指标,就需要在后续工作中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工作体系,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提取关键信息以及数据值。清晰显示符合条件的病案,通过快速查找降低病案应用难度,提高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王芳. 病案信息技术对病案室编码及病案质量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3):10-13.

[2]杜娜. 基于病案信息技术对病案室编码准确率的影响[J]. 康颐,2023(12):257-259.

[3]许育君,林建姣,黄慧,等. 三级质控在病案编码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病案,2023,24(3):7-9.

[4]郭雨西,张帆,朱芳芳,等. BOPPPS教学模式在国际疾病分类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病案,2023,24(1):61-63.

[5]林杰,罗瑞英,林英娜,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ncRNA LUCAT1表达及其与左心室肥厚、心功能的相关性[J]. 广东医学,2023,44(2):199-203.

[6]吴亚,李丽,鲍吉庆. 肾内科易混淆疾病ICD-10编码分析[J]. 中国病案,2023,24(1):29-31.

[7]陈济兰,方敏,钟立志. 预付制背景下疾病分类编码缺陷及专业性调查与质控探究[J]. 医学信息,2023,36(7):22-26.

[8]杨菁,孙彦,涂晓贤. 胃外科操作编码对科室CMI值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9):13-16.

[9]王素贤,许惠勇. 医院病案首页中主要诊断编码错误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2):15-19.

[10]黄秀烟. 介入性超声手术操作编码分类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