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常识课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5
/ 3

书法史常识课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探索及应用

郝迎超

 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0

摘要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日益深入,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代表的艺术形式,也在蓬勃发展,书法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开设。在社会和学校的努力下,青少年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有明显进步,但许多学生学了多年的书法,但对于其书写的碑帖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对于简易的书法史常识非常匮乏,影响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提升,限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所以,书法史常识的课程教学迫在眉睫。

当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仅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写好字,更要通过书法史常识的了解与解读,知晓汉字以外的历史与价值,让学生感悟书法之美,书法家人格之美,实现书法学习的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中的理论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点,指出书法史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具体的书法史常识课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及应用方法,并对实践书写和理论学习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书法教学;书法史常识;设计;应用

一 当前小学书法教学的处境和面临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书法教育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大小的教育机构遍地开花,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书法教学走进课堂。除了硬笔书法课课程外,软笔书法更是三年级以上的必修课程。学生在跟随老师的学习和模仿中,基本能掌握书法学习的结构结体等基础外在特征,学生学习书法大多是对专注力、耐心的练习,还上升不到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熏陶。再加上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许多书法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大多是直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写法去书写汉字,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和想象,在理论上的讲授也容易给学生带来一些误解和错误引导。光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学生就无法主观感受书法的魅力和文化的感染。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不了解书法史常识,缺少理论课的教学

书法作为中小学的一个必修课程,大多数的教学多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是对于学生培养专注力和耐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授书写技巧时,大多采用示范法的教学方式,这也是传统的书法教学最直观的方法,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学生很难保证专注的学习,常常感到困倦,虽然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如果只是在技法上的指导,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个学生,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和关注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容易知难而退,产生疲倦。即便有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快的掌握学习的技巧,但是因为教材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书写的字帖,有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知书写的是哪位书法家的字,什么时代的。那么只是一味的在字形上模仿,只是做了抄书的工作,甚至经不起家长的询问,也是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 书法教学重视实践,忽略书法学习的可持续性

虽然书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但是单纯的实践训练只能帮助学生磨练技法,而缺乏对于书法内涵文化底蕴、审美价值的深入理解。现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缺失,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书法是抽象的,既通过实践来感知,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引导。教学单一的现象和传统的思想有相关性,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会认为“练习书法就是刻苦练习”“只有不断地磨练技术”,实践确实是学习任何艺术的根本基础,但这种观念常常会使学生忽略书法艺术方面的知识,只有简单的机械的训练,和工厂的工人做工区别不大,仅仅依靠老师的指导和约束是不够的,需要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什么字会写成这个样子的,繁体字和现代简化字的区别,有些异体字如何认识,什么样的字帖适合书写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仅仅实践练习能解决的,需要理论上的引导和常识的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书法,有后续的学习能力,符合书法学习的初衷。

二 学习书法史常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书法史常识学习的必要性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个性、思维方式与创造力。新时代的书法教育要超越单纯的写字教学与技法训练,深入挖掘书法历史长河中的德育价值、人格志趣与精神追寻,将汉字文化、书学楷模、名胜书迹转化为书法教学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使书法教育成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精彩表达。

在现实生活当中,学习理论知识是个人文化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热爱跑步的人,至少应该知道世界上的跑步冠军是谁,世界纪录是谁创造的。而学习书法同样要知晓相关的知识。书法教育要回归书法常识,在教学层级上要体现汉字书写在"启蒙、入门、基础、提升"四个阶段的定位与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汉字审美在"笔画线条、间架结构、章法布白、名家经典"四个方面的人文性与趣味性,同时加强书法理念培育、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观察、书法素养提升的校本培训与研修。

理论知识是文化修养的基础,深入的了解历史书家,知晓他们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大书法家,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蓝图,探究文化背景、文化现象和文化规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形成全局思考的习惯,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书法史学习的重要性

缺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就没有更好的实践和后续的动力,尤其目前我们在中小学看到的书法课堂材料大多是讲解技巧的书籍,没有任何面向中小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书籍。常见的理论知识零散地插在技法书中,不够系统,不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书法教育跟其他的教育模式一样,要摆脱填鸭式教学的囚笼,避免对学生只是简单的灌输一些机械的书写动作,而需要在书法史教材不完美的情况之下,运用教师所具有的个人修养和对书法常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和文化的感染。

尤其在近几年的中高考的试卷当中,部分省市已经涉及到了关于书法史或书法欣赏类的题目,所以现在我们学习的书法史及书法常识,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了解汉字的书法风格,不只是解决学生现在的书写水平问题,同样也是为他们将来的升学考试而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 关于书法史常识教学的应用探索

书法史常识既包括笔墨纸砚的使用和一些书法名词的讲解,也包含书体演变、历代书法家人物讲解与作品分析、汉字的辨识及古代书论的相关知识。

(一)书法史常识课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课堂教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书法史常识课的教学当中,可以先把笔墨纸砚的使用和中锋侧锋等一些关于书法名词进行讲解,然后再由浅入深,讲解到到书体的演变过程,把书法从甲骨文到篆隶,再到楷书以及行草书的演变讲解清楚,对于历代的书法家,尤其涉及到学生书写字帖当中的唐代楷书书家人物进行重点讲解,比如,颜真卿要讲解到关于颜真卿的忠贞爱国人格,以及书法背后显现的这种人格魅力,然后紧接着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一些分析。

在高年级的学生课程中,要加入学生对于汉字的辨识的讲解,尤其是隶书和篆书,要教会学生去识字,了解古今书体变化的规律。对于一些异体字,要具体讲解它的演变过程,在具有一定书法知识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些古代书论的常识,比如,书法当中关于形容点画的相关理论,还有古人在用笔、用墨以及章法上的一些表达和描述,引导学生理解书法的含义和历史渊源,使学生在学习书法艺术时充分体会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演示法:演示法作为书法史常识教学当中的最重要方法,主要是营造一种情境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音乐,舞蹈以及文学各方面去还原学生对于所写字帖的历史背景与情境,深刻感受时代的不同与书体的不同,引导学生提高书法的欣赏能力。在历史背景的这种熏陶之下,能够指导自己的书写实践。演示当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采用图片、PPT、影像资料等。

尤其对于一些书法家的人物讲解,可以选用播放一些纪录片的视频文件,让学生以最直观的形式,感受到书家所在时代的文化风尚,激发对人物的崇敬和向往。演示法也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以便更好的动手,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致。

3.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学当中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自己所选用的字帖,可以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对比书家风格、书体风格的不同,分析出书写字体的粗细、大小以及各种变化。讨论可以同问答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把点画的特点印入脑海之中,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时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书法书写的技巧和风格要领。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作为教学方法当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方法,对于学生课后及后续的书法学习是起重要作用的。读书指导法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可以临习字帖和书籍,比如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碑帖名碑。如果学生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可以推荐一些相应的古代人物传记书籍来读,也可以介绍市面上较为浅显的书法史及书法人物的书籍,阅读这种有相应的文学性和历史性的书籍可以更大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对于历史、文化的思考,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取当中的一部分段落当众讲解和阅读,让学生感受古人书写的心境和思想状态。

(二)书法史常识课的教学手段与应用过程

中小学生处于感知认知期,善于感知和体验。可以使用生动的教学手段,使用图表、实物、图片和动画等工具直观地呈现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书法教学,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可以为学生营造出好的课堂环境。例如:在学生书写时配乐舒缓学生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性情,在上课前用视频或音频进行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或者可教师在讲解的笔画时,可以提前收集正确规范的教学视频,事先进行学习,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字形演变的过程,了解书法演变的历史,利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名家故事,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此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需要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或实践内容,让学生通过创新、拓展,更好的感受书法的魅力。可以开展创意书画、立体书写、现代书法等活动,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创作,让学生自由展示或分享,鼓励多角度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在教学中,例如鉴赏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时,先让学生理解颜体的艺术特征,通过书法史和讲解,学生们可以了解颜真卿一生正直、忠诚、锲而不舍的高尚品格。他的性格和他的书法风格是一样的,一撇一捺中尽显浑厚坚韧,正大方严。又如柳公权——“笔笔铮骨”,柳体间架严谨,风骨挺拔,故有“柳骨”之谓后,他的为人品格,颇似其书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二十一个“之”字无一雷同,淋漓尽致体现了其书法功力的深厚,老师讲述一些书法史常识的知识,再留出时间作技法上的辅导,学生再拿起字贴写字时,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思考,加上学生课下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技法学习,下一次老师讲授的时候,只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和指导,再辅以一些鼓励和引导,学生就会对书法学习产生兴趣,在书写上得到提升,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四 理论教学与实践书写相结合的教学趋势

(一)书法史常识理论教学不可或缺

理论指导实践是学习的真理。尤其在书法的学习当中,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书法的学习总是与文化脱不开干系。一个书法的学习者,不应该是一个抄书匠,也不应该是一个流水线工作的工人,而是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中小学书法教学中,书法常识的讲解对于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当下的书法教学还没有成形的理论教学模式,只是在校外一些培训机构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理论指导的讲座和常识讲解,相信在未来的学校课堂中会完善书法理论知识的教学,出版相应的理论知识教材。

(二)书法的学习需要理论的指导反作用于实践

书法的学习一般是从欣赏开始的,只有建立一定的欣赏和分析基础上,学生才能认识到美,发现美,才能在真正的书写中把心中的体会贯穿到笔画当中。当代中小学书法的学习,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技巧的锻炼,也不是培养技巧多强的书写者。书法是更加注重字之外功,只有在了解更多的书法常识,了解了更多的书法文化之后,学生书写时才能更有信心,笔如泉涌。

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的必要一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书写当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学生就会通过对知识的再整理,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更一步的指导书法实践。

以上是对于书法史常识进入课堂的尝试和设计,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的历史发展、审美内涵和文化背景极其重要,通过书法史常识由浅入深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不断研习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了解时代的人文背景,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文化继承的一部分,也是书法文化传承的根本。总的来说,书法史常识学习是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审美和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书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俊丽.中职书法课的趣味教学[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Z1):79-80.

[2]毕德峰.新课改下哈尔滨市延兴小学书法教学中的五个策略[J].黑龙江教育(小学),2012(9):4-6.

[3]万淑云.提高写字课实效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小学),2012(3):50

[4]吴利国 张艺宁.学书法教育存在问题之小议.黄河之声.2021

作者简介:郝迎超,男,辽宁鞍山,1986.8.27, 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专任教师,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