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个“有效”实现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落实三个“有效”实现有效教学

    刘松

七台河市第六小学,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摘要: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时,为实现教育改革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当落实三个“有效”,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数学学习模式。笔者在实际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策略,如突出学生主体,以学定教,保证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趣味游戏组织,任务驱动,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数学作业创新,实践探究,保证迁移运用的有效性等。本文就小学数学实现有效教学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现实路径

引言:

小学生学习数学内容时,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弊端,积极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挖掘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在教学创新时,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当紧扣教育改革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学科教育特点,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成长环境,助力小学生个性化身心健康成长。

一、突出学生主体,以学定教,保证教学方案的有效性

通过对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可知,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自制定教学方案,导致教学方案与学生的真实学习诉求契合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我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并深入学生群体,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进而“以学定教”,使得数学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诉求[1]

通过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总结,我发现分层教学方案的执行效果很不错。在分层数学教学引导时,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契合,可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进而驱动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提升,逐渐提升小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水平,实现分层教学方案制定的预期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和容积单位等,相关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公式进行学习掌握。

为实现以学定教的预期效果,保证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我在分析教学内容后,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了解,评估五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能力,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诉求与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方案:第一层,学生主要学习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概念;第二层,学生学习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计算方法;第三层,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学习掌握容积和容积的基本概念。基于科学合理的分层,使得教学方案与学情、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提升了小学生数学内容的学习水平。

二、趣味游戏组织,任务驱动,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教师应当巧妙地开展合作教学引导,挖掘出合作教学的潜在优势。通过对当下的小学数学合作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合作兴趣不高、合作欲望不强,导致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与价值,给小学生的数学高效学习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2]

在解决上述教学问题时,我认为数学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为学生打造趣味多样的游戏学习活动,并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设计数学任务串,将其任务与游戏活动任务进行完美融合,驱动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体会游戏的参与乐趣,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内容。

为在数学游戏教学组织过程中,有效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我直接引导学生参与游戏设计,鼓励学生们将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融入游戏内容当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游戏学习参与感,为学生后续的主动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持,使得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时,为调动小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头脑风暴,挖掘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我便从游戏化教学视角切入,为学生组织趣味游戏活动,并围绕“分数的加减法”设定游戏任务环节。

为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与学生共同制定数学游戏活动规则与内容,最终创设了“击鼓传花”的分数加减法游戏活动。在击鼓接力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需要快速计算出答案,并附加新的分数加减运算,形成全新的分数加减问题,由下一位学生进行计算,凡是在接力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的学生,则需要表演一个小节目。为增强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并让学生增加分数运算的难度,以保证游戏开展的公平性。在“击鼓传花”游戏开展后,我便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反思梳理,在分数加减法运算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采取怎样的计算技巧,则可以快速计算出答案。在学生合作交流、经验分享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运算思维视野,筑牢小学生的数学运算基础,为学生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数学作业创新,实践探究,保证迁移运用的有效性

数学知识偏重于理论,但并不代表数学课程内容学习时,需要学生完全进行纯理论的学习,不对数学内容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问题。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保证小学生对数学内容迁移运用的有效性,教师则需要对数学作业进行有效地创新,挖掘出数学作业的潜在教育价值。

在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作业设计创新时,应当突出数学作业的实践性、多元化、丰富性与趣味性,并保证数学作业的难度逐级提升,便于小学生自主选择适宜难度的作业,并主动开展实践探究,对数学内容进行迁移运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很好地筑牢学生数学基础[3]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相关内容时,为助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探究中,完成对数学内容的迁移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我从数学作业设计环节入手,秉持双减理念,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使得学生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如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观察生活中的图形与制作旋转对称图形的相关作业,驱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观察记录,并动手制作,了解图形旋转运动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理解。

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我认为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当巧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线上线下的全天候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时空、场地、环境的约束,使得小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基于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系统的运行支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实时的沟通分享,增加学生数学作业完成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实现数学作业创新教学的预期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旨在说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为解决小学生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小学生数学课程整体学习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自我的教学综合能力,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秋琴,蒋欣.“双减”视域下:立足“三学课堂”实现“优效教学”——让乡村学生走向数学“深度学习”[J].数学之友,2023,37(12):53-55.

[2]张笑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评价标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DOI:10.27312/d.cnki.gshsu.2023.001536.

[3]王江峰.有效教学,以人为本——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