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美学简介]阿诺德·伯林特(Arnold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 标签: 美学家 阿诺德 伯林 纽约州立大学 访谈录 环境
  • 简介:在早期的古代汉语中,“美”的用语,也不仅仅来形容从“人的美”(外形的“美人”、“美女”,内在的“美贤”、“美才”,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之美”)到“社会的美”(“先王之道之美”、“义之美”、“和之美”),从“语言的美”(“美言”、“文翰之美”)到“歌舞艺术的美”(“响美”、“美音”、“讴之美”、“舞之美”),也更多指向了“物”——植物的“草木之美”、“美禾”,动物的“羽之美”、“角之美”,山川的“美景”、“丘壑之美”,还有日常生活当中所使用的大量的器物,如此等等,它们都被囊括到“美的辉光”的照耀之下。

  • 标签: 生活美学 物体系 物质 趣味 明清 中国
  • 简介:在当代文化转向的语境下,马克思的美学也要直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历史趋势并做出应战。但这种积极应战并不是走向庸俗的实用论,而是在现象学视角之内,回到"生活世界"构建一种"本体论",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是内在相通的,马克思的美学遂尔成为了"生活美学"。这种具有"现代性"的美学取向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杜威的"经验完满"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1)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2)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3)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4)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生活实践 生活世界 生活美学 维特根斯坦 杜威
  • 简介: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只有到了"数码艺术"(digitalart)的时代,技术的成分才在艺术当中成为了绝对的主宰。"数码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technology-basedart),没有新技术的支撑"数码艺术"就难以成立,我希望从美学的角度来对数码艺术的美学加以崭新的解读。一、解析"数码艺术美学"从历史的角度看,"数码艺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包括了许多的种类。早期就是"计算机艺术",它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相系,在审美上力图靠近立体派和抽象派的美学原则。

  • 标签: 数码艺术 艺术美学 新技术 艺术发展史 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
  • 简介:21世纪的中国新美育观的建设,一方面要“告别启蒙范式”,另一方面要“回归生活世界”。所以说,“生活美育”的目标,就是对“生活艺术家们”的塑成,而人人都是艺术家则是其终极社会理想。“生活美育”既是“生活美学”的逻辑延展与有机构成,也深植于儒家生活美学及道家生活美学传统之中,“六艺之教”就是一种本土化的生活美育传统。这种新美育观不同于旧美育观的新特征就在于,“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且是“文化教育”,不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美育作为生活的准备,这是启蒙主义的观念;美育就是生活,这才是“生活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活美学”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生活美育”之上。

  • 标签: 生活美育 生活美学 生活艺术家 文化教育 自我教育 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