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袖撕裂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肩袖撕裂患者(肩袖撕裂组)和51例志愿者及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其中男55 例,女65例;年龄34~77岁[(58.2±7.2)岁]。体重指数(BMI)19.5~32.4 kg/m2[(25.4±2.5)kg/m2]。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的相关性,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明确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两组间因素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肩袖撕裂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有一定相关性(P均<0.05);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与肩袖撕裂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显著相关(P均<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不相关(r=0.09,0.13,P均>0.05),肱骨大结节角与肱骨大结节切迹角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当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0.05°和150.55°时,预测肩袖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5%CI 0.71~0.87,P<0.01),0.81(95%CI 0.74~0.89,P<0.01)。结论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是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越大,越容易发生肩袖撕裂,且肱骨大结节切迹角的预测效能较高。

  • 标签: 撕裂伤 关节镜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改良与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撕裂患者,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32~74岁[(59.3±10.1)岁]。左侧26例,右侧34例。体重指数19.5~32.4 kg/m2[(25.5±2.6)kg/m2]。肩袖撕裂长度2.0~3.7 cm[(2.7±0.4)cm]。疼痛持续时间2~88 d[(26.2±17.1)d]。31例采用改良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改良组),29例采用传统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传统组)。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外展、前屈、外旋活动度,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12个月采用MRI评价Sugaya分级和肩袖再撕裂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15个月[(12.0±1.8)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肩关节活动度外展、前屈、外旋活动度、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VAS(2.7±1.2)分显著优于传统组(3.4±1.2)分(P<0.05)。术后12个月,改良组外展、前屈活动度[(146.9±21.4)°、(150.4±16.2)°]均显著高于传统组[(130.7±27.4)°、(140.6±18.4)°](P<0.05);两组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VA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1.2±0.5)分、(29.5±2.3)分、(80.4±5.4)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1.5±0.5)分、(27.2±2.7)分、(76.3±6.6)分](P<0.05)。术后3个月,两组Sugay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Sugay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无再撕裂,传统组出现3例再撕裂。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伤口不愈合、感染、肿胀持续不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肩袖撕裂,肩关节镜下改良无结缝线桥技术较传统技术获得更好的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疼痛减轻更明显,再撕裂发生更少。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缝合技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和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58.3±10.1)岁(32~74岁);右侧26例,左侧16例。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肌腱线组22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治疗)和打结线组2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打结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及影像学Sugaya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打结线组比较,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有稍好的外展和前屈活动度、更低的疼痛VAS评分、更高的ASES评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的外旋活动度(39.2°±11.7°)、UCLA评分(28.1±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77.0±9.3)分均较打结线组[(29.8°±14.6°)、(22.1±5.7)分、(66.4±11.0)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影像学Sugaya分级较打结线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比打结线治疗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肩袖撕裂 肌腱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的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的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的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的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F=129.076,24.875;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F=414.346,105.996;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影响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r=-0.641,-0.478;P<0.001),与MPTA呈正相关(r=0.320,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β=0.274,-0.457;P<0.001)。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腓骨 膝内翻 数据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