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袖撕裂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预测效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肩袖撕裂患者(肩袖撕裂组)和51例志愿者及正常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其中男55 例,女65例;年龄34~77岁[(58.2±7.2)岁]。体重指数(BMI)19.5~32.4 kg/m2[(25.4±2.5)kg/m2]。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的相关性,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明确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两组间因素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肩袖撕裂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有一定相关性(P均<0.05);性别、高血压病史、吸烟病史、糖尿病病史、BMI与肩袖撕裂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与肩袖撕裂显著相关(P均<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不相关(r=0.09,0.13,P均>0.05),肱骨大结节角与肱骨大结节切迹角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当肱骨大结节角、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0.05°和150.55°时,预测肩袖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5%CI 0.71~0.87,P<0.01),0.81(95%CI 0.74~0.89,P<0.01)。结论肱骨大结节角和肱骨大结节切迹角是肩袖撕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肱骨大结节角及肱骨大结节切迹角越大,越容易发生肩袖撕裂,且肱骨大结节切迹角的预测效能较高。

  • 标签: 撕裂伤 关节镜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和打结线治疗重度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科收治的42例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13例,女29例;年龄(58.3±10.1)岁(32~74岁);右侧26例,左侧16例。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肌腱线组22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治疗)和打结线组20例(采用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打结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SES)评分及影像学Sugaya分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打结线组比较,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有稍好的外展和前屈活动度、更低的疼痛VAS评分、更高的ASES评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患者的外旋活动度(39.2°±11.7°)、UCLA评分(28.1±4.7)分、Constant-Murley评分(77.0±9.3)分均较打结线组[(29.8°±14.6°)、(22.1±5.7)分、(66.4±11.0)分]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肌腱线组影像学Sugaya分级较打结线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比打结线治疗有更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肩袖撕裂 肌腱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高度与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2019年1至6月行标准全下肢负重位X线检查的无关节炎或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18例(618膝)为研究对象,男184例、女434例,年龄(61.12±10.98)岁。依据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定膝关节是否有骨关节炎:0~Ⅰ级诊断为无骨关节炎,Ⅱ~Ⅳ级诊断为骨关节炎。于X线片上测量关节线会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评估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测量腓骨头上缘至外侧胫骨平台的距离,定义为腓骨头高度。以Kellgren-Lawrence分级将患者分为0~Ⅳ级共5组,比较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内翻畸形程度(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差异。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腓骨头高度与JLCA、MPTA及髋-膝-踝角的相关性;进行因子分析降维提取JLCA、MPTA、髋-膝-踝角的主成分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的相关性。结果Kellgren-Lawrence分级0级68例、Ⅰ级66例、Ⅱ级97例、Ⅲ级98例、Ⅳ级289例,即无骨关节炎者134例,骨关节炎患者484例。随Kellgren-Lawrence分级升高,腓骨头高度和MPTA呈现减小趋势(F=129.076,24.875;P<0.001),而JLCA和髋-膝-踝角呈现增大趋势(F=414.346,105.996;P<0.001)。年龄、体质指数、腓骨头高度是Kellgren-Lawrence分级的影响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116(1.093,1.141)、1.363(1.060,1.754)、0.617(0.575,0.662)。腓骨头高度与JLCA、髋-膝-踝角均呈负相关(r=-0.641,-0.478;P<0.001),与MPTA呈正相关(r=0.320,P<0.001);年龄、腓骨头高度与内翻畸形程度主成分得分之间有相关性(β=0.274,-0.457;P<0.001)。结论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腓骨头高度小于非骨关节炎人群。除年龄、体质指数外,腓骨头高度是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腓骨头高度越小,骨关节炎严重程度越重、内翻畸形程度越重。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腓骨 膝内翻 数据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和SGLT2的双抑制剂索格列净(sotagliflozin,LX4211)联合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T1D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循证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等,选择从建库到2019年8月发表的有关索格列净治疗T1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iew Manager 5.3系统对索格列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RCT研究,共3 083例T1DM(干预周期12~52周),其中索格列净组1 818例,安慰剂对照组1 265例。与安慰剂相比,索格列净联合胰岛素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加权平均差WMD=-0.29%,95%CI:-0.35%~-0.23%),降低空腹血糖水平(WMD=-15.91 mg/dl,95%CI:-22.13~-9.68 mg/dl),降低每日胰岛素剂量的百分比(WMD=-9.14%,95%CI:-11.16%~-7.11%),降低单次胰岛素剂量的百分比(WMD=-10.76%,95%CI:-14.60%~-6.92%),降低基础胰岛素使用剂量的百分比(WMD=-8.28%,95%CI:-10.33%~-6.22%)。其中,在降低HbA1c、空腹血糖、每日胰岛素剂量和单次胰岛素剂量方面,索格列净400 mg较200 mg相比更具有优势。除降糖方面外,索格列净还有减轻体重和改善血压的效果。然而,该药物增加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OR=10.28, 95%CI:3.88~27.24),亦不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结论与安慰剂相比,索格列净联合胰岛素可有效降低T1DM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HbA1c水平及胰岛素使用剂量,但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并通过选择合适人群及教育管理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1型 索格列净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