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邓小平指导下确立的,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治国理政的思路,是邓小平留给后人最宝贵的思想遗产。邓小平对党在十三大确立的基本路线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他不仅是基本路线的主要提出者,也是基本路线的权威阐释者,还是基本路线的坚定捍卫者。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 简介: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 标签: 社会主义 文化 革命
  • 简介:近三十年特别是十年来,我国无疑是以最亮眼的经济图景创造着世界历史,社会结构和精神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后果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也隐伏其间。社会主义理论对此不可以置之不理。对于政治哲学观点而言,作为一种政治存在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至少在于其具体现实性,即,它能够成功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当前,这是作为能动的社会主义者的重要任务。

  • 标签: 社会主义 平等 当代中国
  • 简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毛泽东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梦,便是这一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中国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构成了关于中国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整体蓝图,中心思想是要把中国建成世界头等强国,这一梦想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梦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梦 社会主义 头等强国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比过去单讲“坚持改革的方向”或“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含义更明确,不容作出偏离社会主义大方向的解读和改革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三层不可分割的内容:由市场配置资源,排除由国家计划配置,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应正确解读和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配置资源 政府监管 宏观调控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制度自信而言,其生成有其特有的心理生成逻辑。自信是社会主体实践的产物,政治制度自信累积于政治实践,是制度供给方的自我肯定和普通政治主体对既存政治制度的支持和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基于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制度供给的成功实践,其现实基础在于制度的人民主体性产生的吸引力、制度有效性和制度适应性体现出的良好绩效累积。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制度的实效性、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获取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制度自信 社会心理 实践逻辑 绩效累积
  • 简介: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女性主义的哲学概念“关怀伦理”(theethicsofcare)与福柯的概念“自我关怀”(eare—for—the—self)综合在一起,为“承认”的伦理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期望借此来减弱激进的平等主义或者市场化的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破坏和道德危害倾向,从而在市场化背景下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曾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如何推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同发展,仍旧是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思考途径出发,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艰难的辩证关系,寻求双方各自积极的一面,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承认 关怀 辩证法 和谐辨证法
  • 简介:第一次科学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二次科学革命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与有效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应用和自然延伸。第一次科学革命与当时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了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三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既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考验,也为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契机。

  • 标签: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在中国有了零星的译介,但真正形成第一次传播热潮,是在1900—1911年间。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中国知识界取法西学的主要通道,社会主义思潮也主要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有关社会变革的思想逐渐成熟,他们之间的不同随后体现在一场论战中,即以孙中山为中心的《民报》与以粱启超为中心的《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1907年后,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也渐成热潮,这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

  • 标签: 社会主义思潮 日本 孙中山 梁启超 无政府主义
  • 简介: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目前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薄弱”:除少数马克思主义者外,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方向性、战略性研究比较薄弱,形成“美丽的混乱”的局面。在研究成果中“伪生态文明论”、“半生态文明论”的成果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五化”.即西化、标签化、功利化、庸俗化和异化。

  • 标签: 生态文明 “三个薄弱” “五化”
  •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党的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 标签: 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 理论发展
  • 简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制度、社会管理、政治体制的价值判断,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 简介: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平等的观念广为流行并且深入人心,但是反平等主义者也大有人在。从反平等主义者的观点看,平等是我们时代的首要迷信。反平等主义者对平等观念提出了四种批评:作为一种理论,平等是没有基础的;作为一种对待人们的方式,平等是不公平的;作为一种后果,平等是反生产的;作为一种政策,平等是不可行的。当然,面对这些批评,平等主义者也会有理由为平等主义辩护。

  • 标签: 平等 反平等 正义 政治哲学
  • 简介: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知识建制,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不仅是非历史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价值问题关系到如何看待社会事实这一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体现出理论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定位。对价值问题的任何回避或拒斥,都只能使社会科学自身陷入困境。

  • 标签: 社会科学 实证主义 价值中立 解放
  • 简介:马克思的和谐观是自由与秩序、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呈现为从和谐到斗争再到和谐的历史辩证法,并且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分离与统一为现实基础。原始共同体是无个体独立自由的整体内部和谐。阶级社会中自由与秩序并存,和谐与冲突相伴。资本主义关系在单纯流通即交换价值领域确实是自由、平等、和谐的,但深入到价值形成即生产过程中就会发现劳动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根本对立。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建立在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 和谐社会 历史辩证法 劳动所有权
  • 简介:尼呆基于价值论视角将虚无主义界定为“最高价值的废除”,海德格尔由“存在”的遗忘进而将虚无主义描述为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状态。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于引导人类走出虚无主义更具现实针对性。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经验世界,并揭示了经验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物质实践,从而克服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力图透过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透视资本的虚无化本质;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运动、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统一,是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

  • 标签: 虚无主义 马克思 资本 共产主义
  • 简介:传媒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法制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喉舌功能、价值引导功能和议程设置功能三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从遵循以人为本的法制观念、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等方面着手对传媒的法制传播进行调控,以保障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 标签: 马克思 传媒 法制 功能 调控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实践概念进行的讨论作了梳理,认为卢卡奇等通过对劳动、意志、日常生活、批判、兴趣、交往行动、个体实践等的阐释为实践概念注入了新的思想文化元素,为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提供了丰富的资养。认为在构成实践的各种元素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但只有和繁衍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构成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实现从生物人到现代人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过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它回答了作为始源或基元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生产活动的基本模式以及人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问题。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人的救赎,历史上有关经验之美与超验之美的讨论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体论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