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思路。重温《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回首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理想具体化为互助合作的举措,不难体味他为人民谋幸福、让全国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 标签: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毛泽东 社会主义之现实图景
  • 简介:2017年7月6日至9日,美国社会主义大会在芝加哥举行,这是在特朗普执政以后,继纽约左翼论坛之后召开的又一次犬规模的左翼学术论坛;是左翼学者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探寻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的学术盛会,凝聚了北美左翼力量,唤醒了工人阶级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北美左翼学者的学术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会设置了100多场专题讨论,主要有三方面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危机的关键;二是特朗普时代的美国面临多重危机;三是社会主义者应当在美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

  • 标签: 美国社会主义大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特朗普时代
  • 简介:本文是针对解放神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而作的。本文通过剖析拉丁美洲解放神学采取左翼政治立场的原因,继而通过社会主义概念来理解解放神学究竟是什么,并结合对解放神学之社会主义选择批评的批评,来回答解放神学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最终就解放神学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标签: 解放神学 左翼政治 拉丁美洲 社会主义选择
  • 简介: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现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百年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基本历史经验,可以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示
  • 简介: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门献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一生,是勇于担当与善于求索的一生,他不仅承载着领导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文化振兴、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在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精髓。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质 思想理论教育 民族危亡
  • 简介: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唯物论视域而言,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专门机构和重要渠道;从辩证法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间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从本体论视域而言,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从实践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从价值论视域而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手段;从制度论视域而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朝着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政协
  • 简介:中国民法典如何体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这是民法典编纂的重大理论问题,然而学界尚无系统的学理回应。中国民法典应以社会主义限定市场经济的对抗性,以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伦理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终极价值,以人法为中心且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型构编纂体例,同时要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以《民法总则》为先导的各项民事制度中。这种自成体系的独特内在逻辑使中国民法典呈现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风貌。

  • 标签: 社会基础 伦理基础 价值体系 编纂体例 制度落实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归纳和总结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特色"的内涵既可以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维度来理解,又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领导等领域来把握,还可以体现为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全面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概念,需要正确处理好特色与共性、特色与创新、特色与模式、特色与标准等几对关系。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
  • 简介:"纲要"课的课程属性,增强授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些因素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十分必要。历史观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近现代两大历史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对范畴,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提供了可能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纲要"课的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通"纲要"课的教学体系;二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优化"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三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纲要”课 历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是课程内容的理论逻辑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共同要求,应将以形成主旨鲜明的教材、培养言传身教的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特征的全方位融入作为基本思路,以求凸显整体效应。在具体实践层面,还需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传道""授业""解惑"以及教与学、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论”课 教学
  • 简介: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根植于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即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社会矛盾并深刻阐明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本质论中的五个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以生产力的一定解放和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历史唯物论 历史辩证法
  • 简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自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当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将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诸环节。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础”课 教学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的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优化策略,并以调适性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的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认同主体根据自身价值需要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的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这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面临着认同中人的需要与利益维度缺失的阻碍,认同主体感性因素调节与理性因素支配之间作用失衡的挑战,主体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等困境。必须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感性——理性联动机制和自律——他律互助机制,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困境,以实现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困境 机制构建
  • 简介: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在欧洲。作为一种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主义学说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头20年,日本是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主渠道,中国留日学生是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主体。早期译介作为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性环节,不仅输入中国一套社会主义理论术语,而且通过译介和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阐释肇始了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通过译文的文言化表征了语言的时代化。

  • 标签: 社会主义学说 留日学生 译介 传播
  • 简介: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断的提出,是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该论断具有深刻的涵义:不能把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人民群众折腾得越来越穷的做法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体现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该论断的提出,澄清了被"文革"搞乱的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在新形势下吹响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时代号角,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指导原则。

  • 标签: 邓小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断 时代价值
  • 简介:"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课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和哲学方法,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价值观教育这一教学目标,重视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各个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诠释,同时也要改变教学方法,展开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理”课 价值观教育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 简介:"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能否保证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内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发展的理念,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最终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

  • 标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制度体系 成熟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