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群体之间缔结了一个以农村土地属于农民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契约,这一政治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契约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是农村土地的农有农用——"耕者有其田",该政治契约的缔结与践行起到了动员农民投身革命并缔造新中国的巨大历史作用,也使新中国与执政党都负有实现与保护农民土地权利的历史与宪政职责。

  • 标签: 新民主主义革命 政治契约 “耕者有其田”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简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制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制是指政治权力的所有和继受取得问题,体现了执掌权力者如何得到权力、是否对他人负责的权力渊源关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制思想建立在反对王权政制、主张民权政制的逻辑基础之上;建立在反对虚假的民主政制、主张真实的民主政制的现实基础之上。毛泽东坚持孙中山新三民主的民权政制,坚持建立共和国的民权政制载体,阐明了民权政制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民权政制的基本构想。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民权政制 王权政制
  • 简介:谢觉哉是新中国民主宪政思想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毛泽东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的同时,还在多方面对此理论进行了宪法法理化的延伸和发展。他从宪法法理的角度阐发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础理论、阶级基础和基本原则,并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有所揭示。谢觉哉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延伸、细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政理论学说体系,而这也成为谢觉哉宪政思想的精华及重大贡献之所在。

  • 标签: 谢觉哉 宪政思想 新民主主义宪政
  • 简介:自从代表与民主被调和、混合到一起后,对于代表究竟是使民主成为可能,还是限制、妨碍了民主,就一直存在持续的张力和争论。如果人们搁置教条之争,转向历史,代表的民主资格马上就变得非常清晰。在民主被改造成代议政府体制以前,民主制曾被视为一种过时的统治方式,不适用于现代国家,尽管也许并非完全不可能。本文尝试借助历史论据证明代表的“民主性”。这就把我们引向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对“民主”的各种修正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关键进展:民主与代表这两个曾经对立的概念终于牵手到一起。本文试图证明,正是在这个时期,才有人认真构思现代民主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为了证明这一点,本文展示两位大革命核心人物如何通过两项关键修正把民主与代议制挂起钩来,他们是托马斯·潘恩和马克西米伦·罗伯斯庇尔。这两位主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对民主制提出了大胆而颇具现代意义的重新评估,同时挑战了这一概念的“评价”和“描述”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潘恩和罗伯斯庇尔将代表纳入对民主的构想中,同时把民主修饰为某种积极而有价值的东西。这两位两极对立的核心人物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对民主的反思和创新重构了民主与代表这两个概念、并把它们用独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现在的人们对这个配对习以为常,但它俩在18世纪几乎是水火不相容。

  • 标签: 民主 法国大革命 潘恩 代表 罗伯斯庇尔
  • 简介:本文覆盖了大革命从1789至1795年的重要阶段(制宪议会、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革命者的理念不同,有些人主张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使“王国重生”,有些人却用强制力、清洗和恐怖的手段使“人的道德重生”。此外,有人认为“公意”只能由代议制表达(例如西耶斯),反对者则声称要在俱乐部、巴黎各区和示威游行中体现“人民的意志”。1793年2月,孔多塞试着探索一条混合的路径(宪法草案),但以失败告终。从独裁到恐怖统治,法国经历了三个议会,颁布了三份人权宣言,并试图发动战争以建立集中的而不是多元的民主制度,构建一个与美国相去甚远的权力和自由的综合体。1799年,拿破仑废除了这种构建:他建立了一个理性的、行政的、强力的国家。他反对政治自由,却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和平。这种模式启发了法国,直到晚近时期其影响仍然存在。拿破仑为19世纪支持国家的自由主义(而不是与国家对抗的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革命的恐怖 人权 革命的民主 无套裤汉 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
  • 简介:针对日本近年来社会舆论与国会里的改宪动向遥相呼应的现象,文章以网络公共空间BBS中的舆论为切入点,剖析传媒领域里的舆论领袖对于社会舆论形成的影响,指出所谓的改宪舆论,其实并不代表广大国民的多数意见,其中蕴藏着颠覆自由与民主主义的危险倾向。

  • 标签: 传媒 舆论领袖 舆论 宪法时刻 改宪
  • 简介:强调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实践高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从事共产主义事业一贯坚持的思想基本准则,正是由于坚持这一准则,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生存危机走向健康发展。

  • 标签: 中国 本本主义 实践 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而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和完善的源动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民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不利的。这已经被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议会制民主,而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标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化进程 昭示
  • 简介:代议制民主理论成为支撑现代国家的主流民主理论,但是也导致了西方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和公共精神的萎缩.以密尔为代表的19世纪代议制民主理论,指出处于源头状态的代议制理论虽然承认少数统治,但支持通过参与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可行路径是:在党内民主层面发挥选优和监督的作用,在基层民主层面着力提高公民公共精神,进一步通过法治来规范政治权力的运作,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现实价值取向.

  • 标签: 代议制 参与 公共精神
  • 简介:对待选举的结果,有这样两种观点值得一议:一是“圆满观”,即选举结果没出“圈”,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全部当选,因此被称之为“圆满成功”;二是“民主观”,即票箱里“蹦”出了当选人,指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未全部当选,而

  • 标签: 民主选举 中国 候选人 群众性
  • 简介:民主之于经济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涉经济法视野下政府干预权合法性的判断和社会整体利益模糊性的澄清问题。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民主理论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不足,而成为民主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对公共参与和理性协商的强调及其作为程序民主的特质,完全契合了经济法的实践诉求,因此,可以以协商民主来建构经济法的民主观。而且,协商民主观还意味着经济法视野下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共和",并内含着经济法的社会正义理念。

  • 标签: 协商民主 经济法 民主观
  • 简介:结合派驻农村检察室目前的工作实践,从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角度出发,我认为,推进派驻农村检察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推进派驻农村检察室工作不仅是检察机关深化法律监督的具体实践,也是畅通民众沟通渠道的有效途径。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承认人民对利益的追求,并将利益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检察机关 法治建设 法律监督 社会发展
  • 简介:以战争、革命与宪法的关系为主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展开考察,可以揭示现代宪制的发生学。早期现代的战争经历了从宗教战争到国家间战争,从国家间战争到内战,再从内战到革命的演变。革命之后,形成了制宪建国、守护宪制和祛除宪制这三个宪法时刻,并可以归结为"革命终结"的宪制路径和"不断革命"的政制路径这两个逻辑路径。战争与革命具有重大的宪法学意义,西方与中国的早期现代的宪制构建,均离不开战争与革命的动力机制。但如何把战争法权转变为一种基于宪法的和平法权,而不是陷入激进革命的宪制覆灭之途,则需要真正落实"革命终结"的宪法精神。

  • 标签: 战争 革命 宪法 人民战争 革命制宪
  • 简介:<正>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它以物理学、化学等科学知识的重大进展为基础,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这次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美、法、德、俄、日等国也在十九世纪内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

  • 标签: 产业革命 十九世纪 六十年代 十八世纪 科学知识 主要标志
  • 简介:革命是一种有意识的、凝聚集体力量的变革行动,在革命后往往会出现一个制宪机会,革命者借此机会确立原则、重整秩序。比较法国革命、美国革命和中国辛亥革命革命后的制宪历程,可以看出各国革命者对制宪和宪法的态度大相径庭。美国革命后,革命者把握了制宪的机会,完成了革命向日常政治的转化,革命中倡导的自由原则也得到珍视。中法革命后,虽然也都很快制定并颁布了宪法,革命者的宪法观念和在制宪上的态度却有别于前者。国家陷入不断革命的困局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革命本身,或因此否定革命倡导的原则。没有借助制宪机遇确立制约平衡的宪政机制,也没有把革命力量转化成一种建设成力量,是出现不断革命困局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革命宪法 美国革命 法国大革命 辛亥革命 制宪
  • 简介:晚近现代世界的民主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考虑到现代权力形式的可怕潜能,及其从社会和自然世界所榨取的东西,民主也就必然没有希望,没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之处。我们需要把民主重新理解为某种非政府形式的东西。本文认为,所谓当代民主困境不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古代民主概念与现代政治社会的规模和范围不相容。而是任何植根于作为行动者的公民和参与性政治的民主概念,都与国家的现代抉择不相容,这个现代抉择即国家成为政治生活的固定核心,而相关的政治概念就是持续围绕单一主导目标的活动,即控制或影响国家机构。民主制是一项关乎普通公民政治潜质的工程,也就是说,关乎他们经由公共关怀的自我发现及其实现方式成为政治存在的可能性。

  • 标签: 边界 民主 宪法 同质性 宪政民主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经三次来到陇东.他对陇东各民族、各阶层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治主张,建立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和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陇东统战区的形成.

  • 标签: 邓小平 革命活动 庆阳
  • 简介:<正>《北大法律评论》在本届编辑委员会暨主编任期内发生了一些改变,至少在外形开本和封面设计上与前几期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进行了试验。姑且不论其他,这大概是评论自1998年创刊以来最大的一次破"例"。我深知这是一件包含很大风险的事情,因为一份刊物,无论是其面貌,还是其精神宗旨,是不能老改来换去的,那样,会让读者失去认同感而无所适从。评论的定位是一份北大法学院学生独立组织和编辑的法律学术期刊。囿于出

  • 标签: 先例 法律评论 编辑委员会 学术期刊 封面设计 革命
  • 简介:刑事程序革命让沃伦和沃伦法院栽入史册,我们通过研究也获得一系列“普世价值”,然而这场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却是失败的.自由派大法官们几近相同的阶级出身和生活阅历使这场革命成为多数派的专政,贯彻革命始终的排除规则并没有为警察确立明确的行为准则,他们再一次证实了詹姆斯·布莱斯不言自明的真理:“法官只不过是人而已”.

  • 标签: 沃伦法院 自由派大法官 刑事程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