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侧前方手术入路治疗无神损伤的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后椎体塌陷效果。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导致椎体塌陷的患者共21例,所有患者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均为E级,手术方式均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完成对骨折部位前方结构的重建和后方内固定,且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百分比、椎体成角,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持续观察并发症。对重复测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4.12±0.74) h,术中出血量为(662.38±115.37) ml,随访时间为(20.33±6.40)个月。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F=853.022,P<0.05),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伤椎中央压缩百分比及椎体成角在术前与术后及术前与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2.704、4 691.359、4 451.951、5 869.033,P>0.05)。结论侧前方手术入路手术创伤小,患者可实现疼痛早期缓解、早期下地。本研究结果显示其对于治疗老年胸腰段无神损伤性骨质疏松骨折后的椎体塌陷上效果显著,后凸畸形矫正满意,固定牢固,值得推广。

  • 标签: 侧前方入路 胸腰段 老年性骨质疏松 椎体塌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儿童健康及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儿童的影响。方法评估来自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73例典型发育期儿童、54例极早产儿(VPT)和7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研究前平均年龄为10.4±1.2岁,大流行期间(2020年4~5月)的平均年龄为12.8±2.0岁。儿童健康和家庭功能通过向父母发放问卷来评估,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验。使用五点Likert量表评估各组间的儿童焦虑情况、新冠肺炎医疗状况及家庭学习等,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大流行期间,各组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均显著下降(P<0.001)。CHD患儿比其他儿童更担心感染新冠病毒。VPT和CHD患儿中,家庭学习和父母对学业关注导致的儿童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发育期的同龄人(P<0.001)。结论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整个家庭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患儿家庭产生额外负担。大流行期间,这些家庭应单独咨询医疗中心和学校以寻求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伤椎植骨、伤椎置钉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无神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5例。A组单纯伤椎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B组伤椎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C组伤椎置钉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2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正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结果术前,3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程度优于C组,C组改善程度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8.58±3.91)min、(94.87±19.29)ml]高于C组[(73.32±4.34)min、(76.62±15.31)ml],C组大于A组[(64.89±3.26)min、(65.62±14.5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3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周及2年,B组JOA评分均高于C组,C组均高于A组,B组VAS评分和Cobb角均低于C组,C组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临近节段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损伤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远期矫正丢失较少,但术中出血量较多。

  • 标签: 无神经损伤型 胸腰椎爆裂骨折 微创伤椎植骨 伤椎置钉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经皮入路 多裂肌间隙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引起细胞损伤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的感觉能力或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在神经保护药物、生物材料、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可能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尽管在院前护理、医疗和外科管理以及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许多脊髓损伤患者仍然经历着严重的神经系统残疾,且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在转化为临床试验时没有显示出相关疗效,因此,可能需要同时利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疗法来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探索的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脊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神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后感觉恢复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卫生院和苏州瑞华骨科医院采用无神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日与横断面调查日之间的时间间隔,将80例患者分为6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2~63岁)、12个月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1~65岁)、18个月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61岁)、24个月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每组20例。患者清创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5 cm~18.0 cm×9.0 cm,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0 cm×10 cm、厚度为1.0~2.5 cm。将移植后皮瓣分为A区(近心端)、B/D区(两侧)、C区(远端)和E区(中央区域)。测试并比较前述5个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和两点辨别觉(2-PD)及整个皮瓣5种感觉的差异。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χ2检验或McNemar检验。结果无神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A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10.10、14.55、12.13、4.29,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5.23,P<0.05)。B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4.29,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3.96、7.03、12.38,P<0.05或P<0.01)。C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温觉恢复明显(χ2=10.16,P<0.01)。D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E区中,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皮瓣的冷觉恢复明显(χ2=4.80,P<0.05);与12个月组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皮瓣的痛觉、触觉、温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6.47、4.91、9.23,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皮瓣5个区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各相邻2组间,患者皮瓣5个区的2-PD恢复情况均近似(P>0.05)。12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恢复均明显优于其他4个区(P<0.05或P<0.01),温觉恢复明显优于B区、C区、E区(P<0.05或P<0.01);18个月组患者皮瓣A区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明显优于C区(P<0.05)。与6个月组相比,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均恢复明显(χ2值分别为7.62、7.03、5.58,P<0.05或P<0.01);与12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痛觉、触觉、冷觉、温觉恢复者分别有10、11、10、4例相比,18个月组患者的17、17、16、14例均明显增多(χ2值分别为5.58、4.29、3.96、10.10,P<0.05或P<0.01)。24个月组患者整个皮瓣的5种感觉与18个月组均相似(P>0.05)。结论在修复手腕及手背部创面的无神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中,感觉从近端逐渐向远端恢复;其中整个皮瓣的触觉、痛觉、冷觉从术后6个月即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温觉从术后12个月开始恢复,至术后18个月进入恢复稳定期;而大多数皮瓣的2-PD在术后2年仍未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感觉 腕部 神经吻合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和青光眼可引起视神经退行性改变,进而导致视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通过对哺乳动物视神经损伤模型的研究发现,视神经损伤涉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研究人员对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机理和调控信号通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并且在对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新型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以及天然提取物等方面进行了视神经损伤的保护研究。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70家族的成员葡萄糖调节蛋白75以及人体视网膜中自然分泌的褪黑素可能在RGC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能通过直接激活内在的G-CSF受体和下游信号通路而起到保护RGC的作用。另外,基因治疗因具有很高的靶向性,有望成为视神经损伤后修复和再生的有效疗法。脂肪干细胞移植能够抵抗大鼠模型中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此外,枸杞多糖可以延迟轴突的继发变性,可能成为延缓视神经损伤继发性变性有前景的天然提取物。本文将对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机制、调控及保护途径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产瘫)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分为颈5-颈6损伤的Erb型、颈5-颈6-颈7损伤的扩展Erb型,颈5-胸1损伤的全臂丛型。体重≥4 kg、肩难产和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1月龄时运动单位电位可引出提示损伤神经根的预后良好。脊髓CT造影、MR脊髓成像和高分辨率MR成像的敏感度分别为0.73、0.68和0.75,特异性分别为0.96、0.97和0.83。约20%产瘫需要神经手术探查。手术指征为3月龄时无屈肘动作改善。创伤性神经瘤应切除并重建臂丛。上中干臂丛神经重建的最终疗效评定为术后4年,全臂丛为术后8年。肩关节功能评价采用Mallet评分,肘关节采用Gilbert评分,手功能采用Raimondi分级。

  • 标签: 臂丛 诊断 分娩性臂丛损伤 手术指征 神经重建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视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数目与形态变化。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2只成年雄性健康CX3CR1—/GFP转基因杂交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14 d组,每组8只。视神经损伤组均在左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不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制备小鼠视神经冰冻切片,每根视神经取3张切片(30 μm),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在距离眼球端500 μm处拍摄图像,比较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4组小胶质细胞数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1、7和14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数目分别为(438±16)个/mm2、(323±15)个/mm2、(1 252±107)个/mm2、(1 474±113)个/mm2。视神经损伤7、14 d组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损伤1 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对照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均匀分布,细胞核较小,分枝细长并向四周伸展。视神经损伤1 d组,小胶质细胞分枝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7 d组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大量激活,排列较紊乱,存在少量细胞聚集现象,分枝短而粗,且越靠近细胞核分枝越粗,细胞核体积明显增大。视神经损伤14 d组,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与损伤7 d组类似。结论:小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小胶质细胞初期数目减少,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小胶质细胞数目大量增加,且形态由分枝状变为阿米巴样。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 视神经 小胶质细胞 小鼠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致残率,依据不同的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神经,目前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减压手术、神经营养、激素治疗、低温治疗以及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近年来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从长远来看,神经再生与神经调制措施可能是修复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疗法。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 多模态神经调制 减压手术 激素疗法 治疗性低温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有较高的神经损伤率,包括腰骶丛损伤和马尾损伤。由于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无论手术与否,均有50%的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所以是否早期手术探查存在较大争议。另外,从前路探查还是后路探查意见也不一致。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既需明确其损伤机制、神经损伤的性质,又需清晰认识神经损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因此,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详细查体,同时结合骨盆X线、CT及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等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以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一般来讲,马尾损伤多见于骶骨的"H"形骨折,骶管形成压迫占位,需采用后入路复位骶骨骨折,减压骶管;而对于骶前压迫造成的腰骶丛损伤需从前路进行骨折复位、神经减压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亚型。方法横断面分析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我科收治的105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资料,以分级诊断标准确诊神经病理性疼痛,以NPSI量表采集其临床表现特征,以K均值聚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105例,根据其临床特征成功分为三类:聚类一"深部痛",主要表现为显著深部痛及阵发痛缺失;聚类二"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显著感觉异常及深部痛缺失;聚类三"轻阵发痛",主要表现为略明显的阵发痛及深部痛和感觉异常缺失。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继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根据临床特征分为三类,作为今后药物随机对照试验的分组依据。该分类方法有潜力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提高该病临床缓解率。

  • 标签: 上肢 周围神经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分类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最为严重的致残性疾病之一,若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将会进一步打击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信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通过以神经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部分恢复臂丛损伤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但国内外针对臂丛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的研究仍然较为局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臂丛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对相关的诊治现状进行概括。

  • 标签: 臂丛 神经痛 诊断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运动疗法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MES组与运动疗法组,每组30例。运动疗法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NMES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肩外展、肘屈曲)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臂丛功能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NMES组优良率为93.33%(28/30),高于运动疗法组的70.00%(21/30),P<0.05。治疗后,两组VAS、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NMES组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NMES组肌力分级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外展、肘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关节活动度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治疗后,两组臂丛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NMES组臂丛功能评分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结论NMES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提高患者的上肢自主生活能力优良率,减轻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并可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臂丛功能恢复。

  • 标签: 臂丛神经 损伤 神经肌肉电刺激 运动疗法 臂丛功能评分 优良率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前庭神经鞘瘤(VS)是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一类常见颅内良性肿瘤。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VS已不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但病程中出现的以面、听神经为主的脑神经解剖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脑神经功能的保留与修复是VS治疗的研究热点。由于采用手术治疗VS时,术中保留有效听力的难度较大,且受制于VS的听力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VS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解决VS的听力损伤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前庭神经鞘瘤(VS)是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一类常见颅内良性肿瘤。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VS已不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患,但病程中出现的以面、听神经为主的脑神经解剖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脑神经功能的保留与修复是VS治疗的研究热点。由于采用手术治疗VS时,术中保留有效听力的难度较大,且受制于VS的听力损伤机制较为复杂,治疗手段相对有限,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VS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解决VS的听力损伤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视神经钳夹损伤(ONC)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率变化。方法选取97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ONC组(87只)。正常组双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假手术组左眼不进行任何操作,右眼行假手术操作;ONC组左眼行ONC,右眼行假手术对照。正常组分别计算左右眼RGCs密度,比较其差异;假手术组计算假手术眼RGCs密度,比较其与正常组平均RGCs密度的差异;ONC组中,以左眼(ONC眼)与右眼(假手术眼)RGCs密度的比值计算RGCs存活率,然后比较不同钳夹持续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差异(取材时间统一为钳夹后7 d),以及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差异(钳夹持续时间统一为20 s)。结果正常组左右眼RGCs密度分别为(5 167.3±55.6)个/mm2和(5 199.6±44.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假手术组RGCs密度分别为(5 183.5±33.4)个/mm2和(5 151.5±87.6)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NC组不同钳夹时间(5,10,20,30 s)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37.6±1.1)%、(34.0±0.9)%、(33.6±1.6)%、(30.3±0.6)%(P<0.01)。钳夹5 s与 30 s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不同钳夹时间相比,ONC组小鼠RGCs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NC组不同取材时间(3,4,5,7,14,30,60,90,180 d)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85.4±2.0)%、(67.6±3.1)%、(43.0±1.0)%、(33.6±1.6)%、(22.7±2.0)%、(12.8±0.6)%、(10.4±0.8)%、(8.6±0.5)%、(6.7±0.2)%(P<0.01),尤其3~5 d,RGCs存活率大幅下降,30 d后RGCs存活率呈平稳下降趋势。结论在ONC小鼠模型中,不同钳夹持续时间对RGCs造成的损伤程度不同,且ONC后RGCs死亡呈进行性发展,提示在原发性损伤(钳夹)后,小鼠的RGCs经历了继发性损伤。因此,有效控制RGCs的继发性损伤,可能成为治疗视神经损伤性疾病的关键。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存活率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