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赵丰华同志的小说《赊米》极具美学效果,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 标签: 美学效果 艺术魅力 小说
  • 简介:传统民居建筑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所体现的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特征也有着不同的概念。本文主要从中原文化的北方四合院以及江南水乡的枕水民居进行分析,分析传统民居建筑在美学方面的特征。

  • 标签: 传统民居 建筑美学特征 浅谈
  • 简介:中川正之先生是日本著名汉语语法学家、语言学家。他1945年出生于日本广岛县尾道市。现任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言语论大讲座教授,主要担当语言学理论和汉语、日语等对比研究的课程。中川先生于1965年进入大阪外国语大学中文专业。当时的老师有著名的汉语学家伊地...

  • 标签: 桥本万太郎 认知语言学 日本 语言类型学 双宾句 对照研究
  • 简介:公文的标题不仅要注重严肃端庄规范,也讲究美学视觉韵味。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约美、表述的精准美、外观的规范美等方面试做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公文工作者美学素养的提升之道。

  • 标签: 公文标题 美学视角 结构 语言 表述 外观
  • 简介:张涌泉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张涌泉卷》于2011年11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丛书”中的一种。书前有《作者学术简历》,正文收录了作者《(说文)“连篆读”发覆》等32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书后收有作者《代表著作提要》《主要论著目录》等2个附录。

  • 标签: 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家 张涌泉 自选集 中年 学术论文
  • 简介:纪念语言学家郭在贻逝世七周年刘坚1992年初,我给郭在贻先生的两位高弟方一新同志、王云路同志的《中古汉语读本》作序,序的末尾说:“方一新、王云路两位继承了他们师辈谨严求实的学风,这本著作证明了这一点。郭在贻先生英年早逝,朋辈无不扼腕叹息。现在读了一新...

  • 标签: 青年语言学家 疗养院 近代汉语 中古汉语 社会主义 中国语言学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域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的介绍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中,西方汉学家的翻译成果与问题是我们今天开展中译外工作必须面对的。但如何评判西方的职业汉学家及其中国典籍翻译工作,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当然,作为学术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是很自然的。笔者希望面对这些争论和不同看法,与诸君交换意见。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雷人雷语是新时期以来颇为流行的一个网络词语。雷人雷语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与新时期人们个性张扬的主观因素有关。通过对新时期在各种媒体出现的雷人雷语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雷人雷语具有一定的美学特质,即雷人雷语具有一定的意蕴美、修辞美、幽默美以及讽喻美。

  • 标签: 雷人雷语 社会转型期 美学特质
  • 简介:具象与抽象的思考──汉字美学审视之二张凡一、“汉字落后”的提出用文字表达语言,有三种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表形、表意和表音。以汉字为例:画出一个太阳的图形(简单轮廓),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太阳,这是表形。表形符号是意义自明的;它也代表一定的语音,可是它首先...

  • 标签: 汉字 具象与抽象 美学审视 象形文字 拼音文字 语言符号
  • 简介:本文通过对鲁迅三兄弟和9位绍兴古今科学家的研究,提炼出这些学者的18种学术研究方法,然后进一步归纳出绍兴人的共同思维方法和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再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由此形成了18种探究模式、3种探究策略和一种探究整体过程。这为实现“德育一体化”的文化教学过程,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绍兴 鲁迅三兄弟 科学家 学术方法 探究模式、策略、过程
  • 简介: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这个问题曾在古希腊人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以托勒玫(C.Ptolemaeus,约90~168)为代表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这种学说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在天文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直到1543年,才被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所动摇。但由于日心说与圣经不符,一开始便受到教会的反对,被斥为异端邪说。1600年,天文学家布鲁诺(G.Bruno,1548~1600)被教会活活烧死,罪名就是他拥护哥白尼,竟敢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下面将会看到,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也

  • 标签: 伽利略 科学家 地球 布鲁诺 日心说 哥白尼学说
  • 简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当代美文,其美感主要来自于对古典美学元素的运用。无论是叠字叠词或错落句式造成的节奏感,还是古老的文学意象和传统的文学情感,都是古典美学元素的体现。一方面,这篇散文表现了余光中文学复古的倾向;另一方面,作者又对古典元素进行了再创造。由于作者调用的古典元素大多来自古典诗歌,这篇散文又具备了另外一个特点,即以诗为文。以诗为文能够为散文增添更多、更深刻的美学元素。

  • 标签: 余光中 古典元素 以诗为文 文学复古
  • 简介:2010年10月15日,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纪念著名汉学家杜克义(FerencTokei)诞辰八十周年和逝世十周年专题活动,与会的各位专家以及杜克义的家人共同回忆了他们与杜克义先生共事、学习的美好时光。

  • 标签: 纪念活动 孔子学院 专题活动 汉学家 匈牙利 大学
  • 简介: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文中辨析了石钟山得名的来由,说明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虽然苏轼考察石钟山的得名,其结论未必正确,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标签: 语言文字学家 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 游记散文 科学态度 严谨求实
  • 简介:美国语言学家德博拉·法洛斯和丈夫、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詹姆斯·法洛斯,对外国可以说一点都不陌生。不过,尽管他俩在异国他乡待过多年,但还是没料到他们可以在像中国这样巨大和繁杂的国家,用整整3年时光体验各种事情。她向美国《时代》周刊畅谈学习汉语如何让她懂得在中国的生活、这个国家令人眩晕的转变及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 标签: 语言学家 美国 《大西洋月刊》 明智 中文 子学
  • 简介:本文首先从阐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洛丽塔》入手,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探讨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下分析和研究《洛丽塔》这部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的审美重现,从而让人们明白正是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洛丽塔》这部作品中洛丽塔的形象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 标签: 翻译美学 洛丽塔 陌生化
  • 简介:在德国纳粹政权统治时期,绝大多数从事汉学与东亚艺术史研究的德国青年学者,和一些已确立地位的德国学者,离开他们的国家迁往它地继续其学术生涯,尤其是前往美国。若不提及五十年前所发生的这一幕——上方面是德国知识与创造力的广泛损失,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学者在美国学术机构的有效发展,——就几乎不能阐释当前国际汉学研究的状况。

  • 标签: 1945年 德国 汉学家 历史 遗忘 迁移
  • 简介:艺术不是哲学,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诉诸人们心灵的感性的奇葩。哲学当然也不是艺术,哲学是对人类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抽象的系统的理论,诉诸人们的理智。然而,艺术离不开哲学。这不仅是指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形象和境界的描绘,无一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无一不涉及立场、观点

  • 标签: 哲学底蕴 意识形态 艺术形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 创造过程 艺术家